10月21日,在山东东营黄三角农高区召开的2025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上,发布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5)》《中国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报告(黄河口滩羊)》,为盐碱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为系统总结我国盐碱地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与粮食安全保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单位组织编写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5》。该报告系统评估全球盐碱地资源禀赋特征与发展态势,对比分析国际盐碱地治理科研产出、关键技术布局和研究热点,重点梳理了我国在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领域具有重大突破性与广泛应用前景的40余项创新成果,并总结提出了当前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对策建议。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今年,耐盐碱小麦新品种“济麦60”,在东营含盐量3.65‰地块实收亩产560.4公斤,再创中度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选育的玉米品种“鲁单510”入选国家主导品种,实收亩产650.1公斤,创我国中度盐碱地夏玉米千亩方高产纪录。选育的耐盐碱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花育9118”,在黄三角农高区3‰盐碱地实收亩产达到694.57公斤,打破东营盐碱地花生高产纪录。
据了解,本次2025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以“科技赋能盐碱地特色产业”为主题,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