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在位于呼和浩特市的沙尔沁农牧交错区试验科普示范基地开展以“保护种质资源多样性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科普开放日活动,进一步宣传饲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提升全社会对农业种质资源的关注度。
活动吸引了来自呼和浩特市青少年科普学会“青城小院士”、大学生、育种科研人员及社会公众参与,开启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沉浸式草原生态与科研探秘之旅。
此次科普活动通过近距离接触草原科研场景、亲身体验科研实践,向中小学生普及农作物种质资源基础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亲身感受科研魅力。同时,展示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成果,促进产学研合作,助力种业振兴。
与会者走进国家多年生饲草种质资源圃进行观摩。“国家多年生饲草种质资源圃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保存了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区等温带区域分布的优良牧草种质资源的异地保存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倩说。

走进国家多年生饲草种质资源圃进行观摩。
在国家多年生饲草种质资源圃,与会者认识了包括羊草、冰草、新麦草、紫花苜蓿、沙打旺、百脉根、小冠花、红豆草在内的诸多多年生饲草。不少与会者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对感兴趣的植物进行查询。
在草原博物馆,另一番特别的景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草原博物馆通过沙盘以微缩景观的形式向大家直观展示了“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体系的建立基于“卫星遥感-昆虫雷达-无人机-地面探照灯+诱虫灯”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确保精准监测和指导精准防控。

观看沙盘。
一名小学生在参观后说:“原来草原会遇到这么多‘麻烦’,以后我要告诉身边的人,一起保护草原。”
活动上,还进行了无人机技术科普,展示了人机遥感技术体系在草地监测中的应用。还设置植物标本制作环节,让抽象的植物学知识“落地”生动课堂。

无人机技术科普。

学习制作标本。
下一步,草原研究所将以“草原保护日”“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农科开放日”等为契机,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让更多公众走进草原科学,共同为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韩雪茹 孟和朝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