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喂牛养羊中寻找灵感 服务三农——记全国农业先进个人饲料所刁其玉
刁其玉同志是留德回国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级岗位杰出人才,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反刍动物饲料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他多年从事反刍动物营养和饲料的科研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在饲料资源开发和幼畜培育方面开展的大量的工作,成果卓著。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大北农科技奖1项,国家发明协会1等奖,中国农科院优秀成果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 在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称号北京市“十佳”科技工作者和大兴区政府“春花秋实”奖等称号和奖励,任北京市科委特邀技术专家。
抓党建促科研,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牢固与否直接决定了一名科学家业务工作是否能够可持续地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这个基础如果没有打牢,那么科学研究就会像失去航标的船只,找不到正确的航向,迟早会耗尽燃料,迷失在大海上。”刁其玉同志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通过坚持学习,不断加强对党的认识,不断深刻领悟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以及作为一名党员所应该具有的“特殊性格”和“特殊材料”。祖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坚持学习的好习惯使他能够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调准方向,加快步伐,推动着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向着党和人民需要的方向快速发展。从学习中,他深刻体会到思想问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把理论学透,才能指导实践,然后再从实践中自警、自省、自励,不断完善自己、提升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我想这也是我们农业科研人员实现自我的必然途径,更是应该抱有的赤诚初心。”作为团队首席,通过个人素质的提升,带动整个团队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无论科研产出还是扶贫攻坚,都走在了所属行业领域的最前面。
用心血把农业科研这篇文章写在畜牧生产实践中
“我们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典型的应用型科学,我们做科研的最核心成果必须是生产能力的提升,惠及行业、惠及消费者。我们的成果如果只是为了写论文,那就相当于对宝贵的资源和素材的浪费。”刁其玉一直秉承着这个指导思想开展科研工作。1998年回国后,他带着从德国学到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理念来到饲料研究所开展反刍动物生理营养与饲料学科的研究工作。他非常注重实际,并非常善于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实际中,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10年前我国的苹果汁产量占到世界的60%以上,而生产果汁的副产品——果渣却成了大问题。一个大型的生产线每天可产生果渣800—1000吨,这些果渣富含可溶性糖等物质,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发霉变质,带来环境问题。不少果汁企业在生产季节会将副产品免费赠送,然而附近的用户消耗不完,果渣就成了废弃物,果汁厂就要被罚款。山东是果汁生产的大省,当地的技术人员带着问题找到了刁其玉博士求助。针对这个实际情况,刁其玉带领团队和企业结合开展实地调研和试验研究,最终提出了“碳、氮营养平衡和益生菌发酵”的解决方案:将果渣进行营养平衡后作为发酵的底物,加入4种筛选出的益生菌,在设定的条件下发酵30小时。检测发现,经过这些处理,果渣中的抗营养因子被消除,益生物质和营养素含量明显增加。“再通过制粒,这些废渣就具备了饲喂反刍动物的潜质,”刁其玉对这项创新信心满满。而光明乳业等大型奶牛场的试验结果也证明了他的信心是正确的:用发酵果渣代替精饲料饲喂奶牛,大幅降低了奶牛发病率,奶牛日产奶量平均提高1.91千克,乳脂率提高0.05%,乳蛋白含量提高0.04%,牛奶中的体细胞数明显减少。同时,饲料成本下降,奶牛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压力,这项实用技术可谓“三个难题,一招解决”,果汁厂和奶牛场互利双赢,果渣成了抢手货,果汁厂被罚款的问题成为历史。该技术在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年和其他项目一起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这只是刁其玉在30多年科研历程里服务产业的代表性工作之一,类似的工作还有很多,也正因如此,业内生产者、消费者才会发自内心地对他竖起大拇指。
攻坚克难敢啃犊牛羔羊这块硬骨头
“喂牛养羊是我的特长。现在随着咱们国家养殖业水平的提升,现在的喂牛养羊早已不是当年的含义,我们的重点必须从‘锦上添花’转向那些薄弱环节,因为只有突破它们才能继续推动我们的产业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刁其玉研究员的创新性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他敢于攻坚的倔强劲。虽然最近二十年间,我国奶牛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产量却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必须找到这个问题的核心症结,”刁其玉为此深入牛场和养殖户一线开展大量调研,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犊牛及后备牛生长发育受阻。我国犊牛传统的培育方法是,犊牛吃鲜奶60-90天,期间消耗鲜奶400公斤以上,后备牛初次配种年龄在16个月左右,延迟2-4个月。这些数字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直接导致后备牛不能及时补充成年泌乳牛群,奶牛群体结构的更新和奶牛的健康都受到极大负面影响,这多年难以突破的症结明显拖慢了我国奶业发展的速度。发现了核心症结之后,他马上带领研究团队,从后备牛的基本消化生理和营养特性入手,研究得出了我国犊牛的消化生理和免疫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始研究犊牛早期断奶技术的可行性,该技术当时已经是发达国家奶牛饲养的常规技术手段。想要实现早期断奶,就必须研发出一个关键“秘笈”——代乳品。代乳品的主要原料是奶粉、乳清粉等奶制品,没有它就谈不上犊牛早期断奶和定向培育。当时我国没有代乳品,并且奶制品也主要依赖进口,可以说,国内当时的代乳品领域就是一片空白。“这就是咱们要坚决啃下来的硬骨头!”刁其玉和团队成员立即开始进行科研攻关,立足我国现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是他们的基本思路,经过理论研究、实验室测试、犊牛羔羊试验,终于找到了符合我国国情和行业特色的解决途径:他们用国产大豆、小麦等作为蛋白质来源,将这些原料进行了膨化和灭酶处理,基于试验摸索出的理想氨基酸模式、适宜维生素比例和微量元素含量方案,初步研发出了犊牛代乳品和羔羊代乳品。这些产品如果上市,既能满足幼畜的营养物质需要,实现早期断奶,又降低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在对这些初期产品的大量动物试验中,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刁其玉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问题,改善代乳品的配方和加工工艺,直到取得满意的结果。就是通过这种善抓问题本质、敢于攻坚克难的科学家精神,他和他的团队在幼畜的生长发育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并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代乳品产品,从根本上解决了幼畜早期断奶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此后,他们又不断对代乳品开展了酸度优化和营养强化,使用效果越来越好:犊牛出生后5天即可断母乳进食代乳品,到30日龄日增重达到583.68克, 30—60日龄达到1026克,犊牛在15日开始进食固体饲料,饲喂代乳品促进了早期断奶的犊牛和羔羊消化系统的发育,其瘤胃乳头,小肠绒毛等都得到了改善,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基础,同时每头犊牛可以节省成本300元以上。产品获得国家行政部门生产许可和国家4部委颁发的“新产品证书”,并获授权专利4项。在我国20多个省市的奶牛养殖场和养殖户推广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牛代乳品生产技术和犊牛生理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分别获得2007年农业部中华神农三等奖、2009年天津科学技术三等奖,2011年北京科学技术一等奖。刁其玉也因此被誉为“犊牛早期断奶和代乳品的开拓者”。
“诚信、承诺、严谨、阳光",这是刁其玉给年轻科研人员的启发
作为一个在科研一线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刁其玉同志始终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与群众打成一片,真诚待人。除了科研工作,他的研究室每年都出资并组织所内职工参加北京“国际徒步日”长走活动,增强团队意识,锻炼坚毅品质,提升攻坚克难的精神本领。多措并举,研究室成员凝成了一股绳,研究室氛围极佳,尤其年轻人和学生非常愿意对他讲自己的心里话,“老、中、青”交流全无障碍,在这样一个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团体中,大家的工作也因此充满了激情和动力。作为团队领头人,刁其玉深刻意识到“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因此从不吝啬对青年同志给予科研业务上的指导与帮助,竭尽所能推进青年同志在业务上不断进步,当其他同志遇到工作或生活等方面问题需要他帮助时,刁其玉也总是伸出热情之手给予帮助。“科学研究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奋斗的年代里把该做的做到最好,然后把更进一步的接力棒交给年轻人,把伟大事业传承下去,越来越强,”刁其玉说,“‘诚信、承诺、严谨、阳光’这八个字是我觉得年轻科研人员应该展现的精神面貌,它们折射出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己的鞭策,与之对应的是一个人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政治属性、公益属性和道德属性。”
作为中国的农业科研人员,要真正弄清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刁其玉将他对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内涵的理解以特殊党课的形式深刻总结并传达给了全所的青年职工。他说,对于初心的理解会随着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深入、不断完善,会在做科研的不同阶段化作不同形式的动力推动你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它可能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激情,推动你开始主动创新;它可能是一种知不足、盼进步的求知欲,推动着你向着国际科技前沿探索;它可能是一种心存天下的责任感,推动你向着党和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劲;它可能是一种镌刻在灵魂里的需求,在你不知不觉间推动着你把一切都奉献给民族复兴的大业。”
刁其玉研究员在一线科研岗位上不断践行着自己“科研为民、投身三农”的使命担当。作为科学家,他身上体现出了对标国际科技前沿,致力创新与突破的科研精神;作为我国畜牧领域的一分子,他做到了着眼国家重大需求,投身引领产业科学发展,是农业科研领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