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先锋】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跋山涉水 天涯海角搜资源
种质资源是新品种培育的基础,是种业安全的重要基石。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以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创新、利用的根本出发点,长期从事桃种质资源收集工作,近些年在收集地方品种资源和国外资源的同时,聚焦对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野生种质资源具有栽培品种难以匹敌的优势,尤其是在抗性和特异性状方面。团队对优异种质资源的探寻从未停止,基于产业布局和对种质资源的了解,资源收集的脚步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先后多次前往西藏高海拔地区(海拔>4000m)收集光核桃种质资源,前往新疆干旱戈壁地区收集新疆桃种质资源,前往巍巍太行山脉收集山桃种质资源,前往云南、福建、广东温暖湿润地区收集低需冷量种质资源。自2013年至今,共新增收集和保护桃种质资源550份,其中包括野生种质资源100余份,明确了西藏林芝是光核桃的多样性中心,新疆南疆和河西走廊地区是地方品种的富集中心。
立足种质资源优势,团队牵头组建了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建立健全了桃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截止目前,已累计向社会公众、育种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分发种质上万份次,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了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
瞄准前沿 国际舞台领风骚
针对桃遗传育种理论薄弱、遗传背景狭窄、周期长、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团队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桃基因组重测序和农艺性状关联分析研究,发展了桃遗传育种理论,创新了育种技术,为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基因组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至今国际知名期刊共发表5篇桃相关高水平论文,其中就有3篇是本团队发表。
基于大数据分析,团队阐明了桃基因组变异特征,提出了基于遗传远缘的亲本选配策略。研究了1130份桃种质基因组变异特征,发现桃基因组SNPs杂合率仅为野生近缘种的35%,阐明了桃自交亲合和无性嫁接是导致杂合率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明确了桃野生近缘种向栽培种的单一进化路线和栽培种7个生态群演化关系,揭示了驯化和育种对果实风味、大小、肉质、需冷量影响的分子机制,发现了杂交可以显著提高碱基的突变率。据此,提出了基于遗传远缘的亲本选配策略(Genome Biology, 2014; Genome Biology, 2019)。
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技术,发掘了桃重要性状的控制基因,创新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创建了GWAS高通量发掘优异基因的新思路、新方法。发现了控制果实茸毛、果形、花型、肉质、粘离核等10余个质量性状的关键基因,发现了控制果实品质、次生代谢物、成熟期、开花期、需冷量等数量性状位点200多个,开发了相应的分子标记,其中果形标记准确率100%,茸毛、抗蚜性等标记准确率95%以上。建立了桃多性状育种基因芯片,在育种中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了果树分子标记辅助选种的实用化,为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9)
品种培育 中桃系列新突破
团队利用种质资源优势,经过多年攻关,培育了中桃、中油桃、中蟠桃、中油蟠桃和中碧桃系列多个品种,丰富了主栽品种的类型,并实现了成熟期5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成熟期配套,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中碧桃系列观赏桃品种,实现了配套观赏期45天,花型花色特异,品种推广上千万株。
团队破解了蟠桃、油蟠桃育种的难题,培育出了优质、广适、长季节供应系列蟠桃、油蟠桃新品种,在主产区占蟠桃栽培面积80%以上。针对蟠桃、油蟠桃裂果严重、果实小等突出问题,基于蟠桃、油蟠桃基因的遗传多效性,利用‘扁桃’种质的厚度、NJN78等15个大果以及优质种质,经过3-4代杂交和创新,培育熟期配套的中蟠、中油蟠系列8个品种,实现了蟠桃和油蟠桃外观、大小与内在品质协同突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蟠桃热”,促使桃迈入了高端水果消费市场。我国桃栽培第一大县山东蒙阴,‘中蟠11号’和‘中油蟠7号’等近几年快速发展到近10万亩以上,占其蟠桃栽培面积80%以上,售价是普通白肉桃的3倍以上,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显著提高了果农的收入水平。
乡村振兴 服务三农结硕果
团队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先后在山东蒙阴、山西万荣、四川简阳、山东山亭、山东莒县、河北肥乡、江西井冈山、新疆皮山、叶城、英吉沙、疏附、洛浦等地建立多个试验站、专家工作站或对口扶贫点,为当地果农提供优异品种20余个,提供技术服务30余次,为当地农名增收提供了保障。团队成员长年活跃在生产一线,年均开展科技服务50余次,年均培训果农或技术人员3600余人次,直接或间接实现脱贫人口数万人。山东省蒙阴县果农李在贵原本种植日本引进的老品种,亩收益仅仅6000-8000元,后改种团队培育的蟠桃品种“中蟠桃11号”,实现了亩收益高达5万元的飞跃,并带动了本村和周边村民脱贫致富。
近些年,面对桃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的趋势,团队提出了桃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理念,即依托优良、多样品种,提高果品质量,差异化销售模式。团队致力于为广大果农培育优质、多样、营养新品种,研制绿色、高效、简约、省力化栽培模式,倡导借助时代发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平台实现桃子卖出“黄金价”。
人才为本 团队建设上台阶
团队非常重视人才团队的建设,现有科技人才2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8人,获得博士学位者7人。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其中一名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新西兰PFR合作培养1年),硕士研究生10人,1人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团队首席王力荣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和实验室主任组建并负责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农业部果树育种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作,组织国家瓜果改良中心的运行管理,荣获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农业先进个人。团队成员曹珂荣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英才荣誉称号。团队成员曾文芳入选中国农业学科院“青年英才”。团队与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康奈尔大学、西班牙IRTA、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等国际著名单位或团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交流频繁深入,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建立2个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