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农业科学家】扎根雪域高原的钟成义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是必须如期实现的硬任务,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中国农科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院党组以上率下,统盘谋划,带领全院广大科技人员,突出精准帮扶,加强科技赋能,科技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典型人物和案例的总结宣传,《光荣榜》专栏以2019年度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基础,推出“村里来了农业科学家”系列宣传报道。
巴项村位于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索金乡,平均海拔4180米,气候恶劣,属于半农半牧乡,农牧民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及政策性补贴,属于深度贫困地区。2016年7月,农业农村部第八批援藏干部,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钟成义满怀激情来到这片雪域高原,与村里的次旺和达瓦普次家组成结对帮扶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事业。
在帮扶户次旺家了解情况
从鱼米之乡到青藏高原
钟成义原来工作生活的江苏省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高达83%,而西藏农牧民却依然采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手工方式收割青稞,采用“二牛抬杠”的传统方式耕作土地。钟成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该从哪里入手呢?
在拉萨市当雄县调研
钟成义联系农机化所、中国一拖、凯斯纽荷兰(中国)等相关单位组成专家组,赴藏区4个市9个县开展专题调研,发放调研问卷109份,召开专题座谈会9场,实地走访合作社11家,为西藏农机发展提出23项适应性改进措施。
在林芝开展农机适应性问题调研
“西藏农作物生产的自然条件、种植习惯等与内地有较大差异,西藏没有农机生产制造企业,从内地运来的农业机械不符合农牧民使用习惯,需要开展农业机械适应性改进工作。”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钟成义逐渐理清了思路,并将自己的思路写进《关于开展全区耕地草场农业生产机械适应性研究,进一步提升农机改造升级工作水平系列工作思路的请示》,受到自治区领导高度肯定,作了“农业机械要根据高原种植特性,为农牧民量身定做”的指示。
在林芝市朗县与农机大户了解机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让西藏人民用上最先进的机械
为了让藏族农民了解农机、使用农机,享受农机的便利,钟成义以农业农村部“农业技术示范与服务支持项目”为依托,先后在拉萨市曲水县和林周县、山南市乃东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建立了4个青稞和牧草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配备了来自内地的高效先进农机,多次在自治区开展试验示范。
无人驾驶拖拉机驰骋在雪域高原
暮春四月是西藏春耕时节,天空却依然飘着雪花。钟成义一大早就来到拉萨市达孜区章多乡恰村,因为今天是无人驾驶拖拉机的雪域首秀。看着拖拉机沿着笔直的方向缓缓行驶,利落的完成深松旋耕的一体操作,村民拉巴跟着走了好几个来回,一个劲的说真是开了眼界。
村民们忍不住鼓掌
新时代的老西藏精神
2020年是钟成义援藏期满的时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他出了一道加试题。“这次疫情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精,西藏的农业就一定能做大做强。”
滚滚雅江水,悠悠援藏情。“还记得来西藏的第3天,就有两位同志因为严重的肺水肿住院。当时大家互相鼓励说,虽然缺氧但不能缺精神!我们来了就是要干事,而且必须干成事!”回忆起初来西藏的日子,钟成义充满感慨。
为了制定适合西藏特点的顶层设计,钟成义牵头组织农业农村厅等6个部门,组成3个调研组,分赴全区6市,调研了解各地市农机化发展状况及实际需求。“西藏的发展瓶颈在于传统机械多,智能机械少,必须合力助推农业机械装备提质转型、更新换代。”钟成义把研究结论写进调研报告,融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步三喘是苦,早生的白发是累,与妻儿的离别是痛,但祖国的需要和事业召唤让钟成义觉得一切值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能为藏区的农牧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是我一生最有意义的事情!”
经批准,钟成义正式由第八批援藏干部转为第九批援藏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