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事迹

【村里来了农业科学家】蘑菇专家张金霞的33年扶贫路

发布时间:2020-04-30    来源:资划所    作者: 点击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是必须如期实现的硬任务,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中国农科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院党组以上率下,统盘谋划,带领全院广大科技人员,突出精准帮扶,加强科技赋能,科技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典型人物和案例的总结宣传,《光荣榜》专栏以2019年度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基础,推出“村里来了农业科学家”系列宣传报道。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65岁的张金霞研究员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0年的研究生涯中,她发表论文140余篇,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20项,出版食用菌专业著作39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这样一位硕果累累的科学家,在科技扶贫的路上已经走了33年。

 

三十三年  走遍国家贫困区

  1987年,张金霞临危受命,前往国家级贫困县湖南永顺教授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在她的努力下,永顺的试管种污染率从96%下降到零。1994年,张金霞积极参加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她亲笔回复菇农技术问题信件600多封。中央“十三五”全面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已经成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的张金霞率先深入生态连片特困区,组织体系专家开展全产业链的技术扶贫。

  33年来,她的足迹遍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燕山-太行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大别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和甘肃舟曲、川藏高原的雅江、亚东、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等贫困县。每年的3-4月和10-11月是食用菌栽培的关键时期,她都要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在2019年的3-5月间,她先后到河南灵宝和许昌、湖北郧阳、广西贺州、甘肃舟曲、贵州毕节和剑河、陕西紫阳、河北平泉等11个贫困县工作56天,现场指导菌种生产、栽培管理、保鲜加工和菌渣利用,并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

张金霞(左三)在剑河县开展科技帮扶

 

稳扎稳打  服务平泉香菇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平泉县地处燕山-太行山山脉,已经发展食用菌30年,90%以上达到规模适度的农法生产,但仍是贫困县。2000年初,在全国食用菌产业大上快上的时期,不少平泉的领导和群众坐不住了,有的要迅速扩大规模,有的要上大型工厂化生产。

  “我国食用菌经历了4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从规模性增长向提质增效型增长的转型期,必须以产品质量和经济质量的提高为前提开展生产。”不急不躁的张金霞与大家耐心分析起平泉的天时、地利、人和,“平泉拥有更适合优质食用菌生产的冷凉的气候,周边有丰富的生产原料和北京、天津等大型消费市场,食用菌产业也有很好的基础。”

  在张金霞的建议下,平泉决定保持农法栽培、夏季菇、单元适度规模生产的生产模式,并通过品种更新、菇棚改造等手段开展夏季香菇优质增效的技术集成示范。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平泉香菇成为我国夏季优质香菇的代名词,在收获“中国食用菌之乡”美誉的同时,也在2018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

张金霞实地查看香菇生长情况

 

俯首深耕  研发放心菌种

  2016年,张金霞带领团队进行菌种质量全面抽检时,发现菌种老化退化是导致单产持续下降的主要问题。为了让菇农用上放心的菌种,2018年以来,她带领团队常驻平泉400天,反复实验,不断完善,终于研制出香菇菌种的质量控制技术,试制的菌种棒单产提高15.3-25%,优质菇率提高24%,纯利润增加0.9-1.35元/棒,一家年产5万棒的普通农户可增收4.5-6.75万元。这项新技术已列为平泉主推技术,预计2020年将为平泉菇农增加纯收入5.4-8.1亿元。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辽宁凌源、河南卢氏、湖北随州、贵州安龙等地贫困县广泛推广。

张金霞在基地查看香菇出菇效果

 

心系产业  助力科学复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食用菌生产和销售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重疫区和中重度疫区的影响更大。“现在已经到了一手抓疫情,一手抓复产的关键时期。”张金霞说,“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协助农民科学复产,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这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在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的组织下,张金霞带领团队人员对不同疫情区域食用菌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远程调研,针对食用菌产业所面临的生产难以为继、产品局部滞销、缺乏应急设备设施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在保障全面防控的同时,采用人员错时、分散操作、科学有序恢复生产的应对技术策略。科学指导食用菌出菇期管理、滞留栽培种、制袋(棒)生产及产品销售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不忘初心  愿做无名英雄

  成功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多年来,张金霞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没有8小时工作制。每次扶贫出差,几乎都是白天工作,夜间赶路,从办公室出发到六里桥乘长途汽车到平泉要6到7小时,租用车辆往返需要2000元以上。为了节约时间和财政资金,多年来,张金霞一直拼车往返。平泉县多次提出派专车接送,可她每次都是婉言谢绝,“平泉不富裕,我不能为财政增加负担。”

  “我是农家的闺女,不能丢掉农民素朴、实在、厚道、勤俭的本色。”张金霞的父亲是为人民扛枪打仗的革命战士,她上大学没有交过学费,“我做科研不是为了报成果、获专利、写论文,我是希望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40年科研路,从青丝到白头,张金霞硕果累累,但从不声张。业内同仁、单位领导、团队同事都看在眼里,明在心间,希望她的事迹能够得到宣传嘉奖,可是她从来都是一再推辞,“这是我的本分,是我应该做的,我也乐在其中。”

张金霞在查看菌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