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人为斩断疫情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1958年建所以来,国家和农民的需要从来就是农经人的集结号。当前,新冠疫情暴发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应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一直揪着农经人的心。凭借睿智的大脑,外加电脑和网络,农经人就变身羽扇纶巾的军师参谋,随时随地加入疫情防控战斗。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撰写团队的22名科研人员就是农经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分秒必争的开展新冠疫情对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研究,为斩断疫情、减少疫情的影响献智献策。
“65后”:情系祖国 冲锋在前
杨艳涛研究员是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国际农业监测体系玉米产业专家,长期跟踪研究玉米产业发展。2月4日,她被新媒体报道的广东、广西地区由于饲料短缺以及销售物流不畅,导致禽苗倒进大坑中进行填埋的新闻所深深触动,立即意识到此次疫情将对玉米产业产生较大影响。接到研究所的研究任务后,她立即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向玉米加工及饲料行业的从业者进行访谈调研,掌握一手资料。由于居家办公,家里网络信号极为不畅,她只能在深夜时段在网上查阅相关数据。经过三天的日夜奋战,在学生的配合下,杨艳涛研究员收集到大量一手资料,提前完成了研究任务。
“75后”:舍弃小家 顾全大家
王祖力副研究员是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专家组的首席专家,也是家庭的中流砥柱。接到研究所的研究任务后,因不能外出调研且要居家办公,他牺牲小家,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允许孩子进入房间,全部精力投入到疫情对生猪产业的影响研究。由于长期关注生猪产业,王祖力副研究员有很多养殖场、养殖户、屠宰场、行业协会的朋友,也能直接联系到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温氏集团等国内龙头企业负责人。为完成居家办公条件下的研究任务,他还组建了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微信群,直接与养殖场、屠宰场、生猪经纪人、行业咨询机构和主管部门负责人分享市场动态。通过不间断的交流,王祖力掌握了疫情冲击下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充分了解了产业一线人员对国家政策的迫切需求。
“85后”:牢记使命 勇于承担
朱宁副研究员是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禽蛋首席分析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蛋鸡产业成员,也是农经所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他积极发挥长期关注蛋鸡产业发展的优势,勇于承担研究所布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蛋鸡产业影响”的研究任务。他与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内的综合试验站以及体系外的养殖场保持密切联系,细抠蛋鸡产业链的各环节,梳理疫情对我国蛋鸡产业遇到的“卖蛋难”、“买料难”、“销苗难”等重大困境,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
战役必将胜利,发展时不我待。
心耕学海,惟是求新,新时代农经人急国家之所急,谋国家之所需,他们躬耕于后方,献锦囊妙计,以浓浓深情,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