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先锋】一颗痴心为农机
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农机化所”)有一位公认的“工作达人”,他曾是青年才俊,29岁就开始带团队、搞研发;他爱岗如家,36年如一日奋战在科研一线,诠释着对“三农”事业的挚爱;他攻坚克难,在机械化种子加工、花生收获、秸秆处理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技术突破;3年来,他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要求,带领团队研发产业亟需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以农机化促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他虚怀若谷,总说自己“其实没什么出息,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他就是南京农机化所的党委书记胡志超研究员,无畏探索、坚持实践、敢于突破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国家 他专啃硬骨头
花生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优势油料作物。而在20世纪初,我国花生机械化收获几近空白,收获作业基本全部依靠人工,并且国外的大型花生收获设备并不适合我国的种植模式和生产规模。这一重大的科研难题摆在了胡志超面前,“花生机械化在我国既无技术沉淀,又缺乏研发手段”,但是通过深入产区调研,胡志超认为“这个事值得干,必须干”。他说:“解决我国花生机械化收获问题只能走自主创新这条路。”
说干就干,从广泛地深入调研,各种信息资料收集,技术方案确定、关键部件创制、整机研发,到一轮又一轮地设备改进,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胡志超带领团队攻克了自动限深挖拔起秧、动套静防秧膜缠绕、刷拍组合柔性摘果和无阻滞清选等关键技术,创制出可满足我国多元化市场需求的一系列花生收获装备,不仅支撑了产业发展,而且实现了我国花生收获装备从无到有、从落后到世界领先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该成果连续多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并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探索空白,理性求证,脚踏实地,这是农科人的科研精神。”3年来,胡志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带领团队持续创新、拓展研发,在依次突破全喂入串联组配低损摘果、高效清选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基础上,创制出世界首台4HLB-4型半喂入四行花生联合收获机和国内首台4HLJ-8型全喂入八行花生捡拾联合收获机,为实现花生规模化生产提供了装备支撑,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我国在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研发领域的国际地位。
解民忧 他用硬核技术解决难题
对于农民而言,秸秆如何处理一直是一大难题。每到耕种的季节,不少农户都会为了秸秆而犯难。在秸秆禁烧之前,农民为了省时省力大多会就地焚烧秸秆,而这样的方式由于污染环境且存在安全隐患一度被禁止。
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胡志超带领团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现现有免耕播种设备存在挂秸、架种(种子播在秸秆上)、晾种(种子未被土覆盖)等问题,作业顺畅性和播种质量难以保证,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碎秸整体跨越匀覆”和“碎秸整体集覆行间”两种处理秸秆的机播新思路。前者是指将地表上的秸秆粉碎后向后上方输送并均匀抛撒,在地面形成动态接续无秸秆的“洁净区域”,及时在洁区内完成播种、施肥、播后覆土后,再将碎秸均匀覆盖于播后地表。后者是指在整体粉碎作业幅宽内秸秆的同时,按农艺需求将种带内秸秆分流侧移,集中覆盖于行间,这样就为播种施肥作业形成了无秸秆障碍区域。粉碎后的秸秆不仅肥效化利用高,而且可达到“准地膜”的覆盖效果,“现在一台机器就能替代之前繁琐复杂的作业工序,而且播种质量高,作业效果好”。
在推广这项技术的地区,农民兄弟高兴地说:“多亏胡志超老师发明的新机器,再也不用因为焚烧秸秆被罚款了!”尽管该成果自2014年就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但在贺信精神的指引下,胡志超并未停下研发的脚步,他一直在不断完善、优化装备。2017年该项技术获得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018年被江苏省列为秸秆机械化还田首选技术。目前,相关技术已在冀、鲁、豫、苏、皖、晋、陕、新、鄂、津、辽、吉、黑等小麦、玉米、花生主产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亦被引进到俄罗斯进行直播水稻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为人师 他以“善、诚、勤”为座右铭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胡志超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事业,更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用行动自觉转化为农科精神。他兢兢业业、承星履草,很少有节假日,即使身为所领导,每年仍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在田间调研。
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率先垂范,是团队成员对胡志超的一致评价。修改学生的论文,他总是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样机做出来,他都是亲自参加田间试验,不放过任何一个误差;培养团队,他自己必先做到善、诚、勤。在他的带领和培养下,团队中有2位成员成长为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位成员被评为江苏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其带领的团队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并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以其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系统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守初心 他用永不歇步诠释担当
多年来,胡志超先后获国家级与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一)、二等奖7项(5项排名第一、2项排名第二);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2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0多篇,SCI和EI收录76篇,带领团队创制出30多种农机新产品。
3年前,胡志超荣获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卓越奉献奖,他深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任重而道远,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从哪来,要到哪去”。“看到自己团队研发的设备在田间奔跑,在场上作业,为农民解忧,为农业效力”就是他最自豪的事。未来,他依然会带领团队按照总书记“三个面向”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农业生产主战场,奋力前行、不断创新、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