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的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首次提出“插件式”抗病育种策略。该研究是“优薯计划”的又一重要突破,为马铃薯抗性育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马铃薯晚疫病是全球重大农作物病害之一,每年造成近百亿美元损失。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的基因组结构复杂,变异迅速,已有抗病基因无法有效应对,亟待挖掘新的晚疫病抗性基因资源。
科研团队通过精细注释马铃薯中的抗病基因,构建了包含近4万个抗病基因的“马铃薯抗病基因组”,建立了目前植物界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抗病基因资源库,系统分析并揭示了抗病基因进化与功能的关系,为抗病基因功能预测提供了演化依据。
依托上述基因组资源,该科研团队利用比较和演化基因组学方法,成功克隆三个新型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研究还发现,将抗病基因的功能结构域“嫁接”到已失效的抗晚疫病蛋白的末端后,可使其重新获得抗性功能。
该研究系统分析了马铃薯中抗病基因的进化规律,提出抗病基因快速克隆的可行案例,首次提出“即插即用”的抗性基因设计路线,为快速培育广谱抗病品种提供了全新思路。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重点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等项目支持。(通讯员 马昕怡)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