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工人日报]土壤微生物“通气管”助力实现原位降碳 

发布时间:2025-10-28 |来源: 工人日报|作者:黄哲雯
字体 小 中 大


15967823052188.png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揭示了原位定向加速土壤生物电子传递减排稻田甲烷的效能与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管理学报(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上。

稻田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可实现稻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但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对土壤温室气体产生的影响尚不清楚。

该研究通过构建土壤微生物“通气管”装置,依据原位改变土壤生物电子流向从而降低甲烷产生。发现累积甲烷排放量减少了41%,其原因在于土壤中亚铁离子含量增加了31%,促进了铁还原与甲烷生成的电子竞争。铁还原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丰度的增加使产甲烷菌的丰度降低了20%,同时氢营养型产甲烷途径功能基因的丰度降低了19%,并抑制了乙酸型产甲烷途径中乙酰辅酶a的合成。该研究成果为减少水稻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视角。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单位: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经济日报]我国智慧灌溉行业加速发展
    2025-10-28
  • [工人日报]北美沼生菰首个接近完整的基因组组装完成
    2025-10-28
  • 良种良法良机融合 盐碱地大豆实现大面积高产
    2025-10-28
  • 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2025在京召开
    2025-10-28
  • 何报翔会见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一行
    2025-10-28
  • [农民日报]盐碱地上耐盐大豆新品系“中黄357”迎来丰收
    2025-10-28
  • 第一届“水稻科技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
    2025-10-28
  • [新华社]2025农业绿色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农业绿色技术产业大会在南京召开
    2025-10-27
  • 秸秆高值转化中链酸微生物机制获揭示
    2025-10-27
  • 可降解淀粉农药微胶囊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5-10-27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