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中华文化瑰宝“向新记”

发布时间:2025-06-15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小 中 大

散落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文脉连绵,弦歌不辍。从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焕新、人与文化遗产深度互动,到古老文化遗产讲述当代中国故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更加可及可感。

科技赋能“延年益寿”

走进云冈石窟第9窟,脚手架上多台设备正监测石窟本体和微环境。20余名技术人员有的拿毛刷,有的拿注射器,还有的手持超声波测试仪,对石窟内厘米级的空鼓、裂隙、起翘等病害及其诱因进行“诊治”。

“修复并不是让文物恢复如新,而是帮助它们保持稳定、‘祛病延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这也是我们文物工作者始终坚持的根本遵循。”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孙波说。

如今,石窟寺预防性保养工作科技含量十足,应用稳定性强的新材料、无损检测的新设备,整个过程更科学、更安全。

薪火相传,功成共勉。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介绍,云冈石窟的探索也为其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帮助。例如,数字化保护团队曾帮助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实现三清殿巨幅《朝元图》1:1原真复制,不仅创造了国内最大体量的原大复制壁画,更使不可移动文物能够异地鲜活呈现。

“未来,多学科合作和新技术手段介入,将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说。

千里之外,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游客透过玻璃墙可以清晰看到修复师们正使用仪器观察文物残片。大屏幕上,30多个分散的数字青铜残件逐渐聚拢、拼对,最终组合成一株2.88米高的完整的数字青铜神树。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一些暂时难以修复实体的文物实现了‘数字重生’。”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介绍,对于一些文物来说,采用传统的物理加固方式复原,难度大、耗时长,文物本体也易损伤,先数字模拟复原更稳妥有效。

“通过全面扫描文物残片、数字建模,再在电脑上将文物拼接还原,跨越3000多年的文物再次亮相在世人眼前。”余健说,组合文物残件就像在拼接历史文明图景,“拼图越完整,就越能帮助我们了解三星堆文明的历史,帮助我们读懂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密码”。

【记者观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无论是云冈石窟“科技问诊”,还是三星堆“数字重生”,都揭示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范式:既要遵循“修旧如旧”的敬畏之心,也要善用科技手段破解实际难题。这种守正创新的保护理念,让沉睡的遗产真正“活”在当下、传之久远。

古今对话深入人心

“先做模具,再浇灌铜液……原来鼎是这样铸造的!”小学生王雨涵一边“铸器”一边兴奋地向同伴分享。

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展厅中的“青铜工坊”,前来研学的学生们不仅能通过视频了解西周青铜器铸造的全过程,还可以亲手“铸”出属于自己的青铜器。

今年以来,已有全国各地1300多批次、15万余名中小学生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同时,青铜文物还“走出”博物院,“走进”校园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

博物院周秦文化宣讲队今年5月来到宝鸡高新第一小学,为四年级190余名学生讲授了一节有趣的金文课。围观3D打印的西周文物“何尊”底部铭文、用毛笔描摹金文字帖……在近距离感受的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播下。

“我们希望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创新方式方法、讲好文物故事,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说。

伊水潺潺,亘古的风吹过龙门,也拂过“十三朝古都”洛阳城。

距龙门石窟不远的龙门古街上,《无上龙门》沉浸式三维影像空间让人一秒“入画”;热门打卡地洛邑古城景区内,“龙门金刚”从线上“走入”现实;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身着汉服,穿梭于老城、石窟之间……

“太震撼了,仿佛置身历史长河中,这13分钟,就像过了1300年。”来自山西太原的游客李明泽走出《无上龙门》体验馆,激动地说。

龙门石窟作为洛阳文旅“金字招牌”之一,持续激起新的时代涟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振刊说,“总书记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当前,洛阳着力打造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龙门IP正与全市各大景区深度融合,持续丰富文旅消费场景。”

【记者观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激励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工作者不断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这些探索的价值不仅在于请文物“开口说话”、让历史“触手可及”,更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文化传承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奔赴,情感共鸣正在激活文化基因,千年智慧照进现代生活,愈发深入人心。

破壁出圈绽放魅力

遍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里弄,与6万多家制瓷作坊、陶溪川文创街区交相辉映,构成了景德镇的古镇新韵。

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品“沉思罗汉”表情包在网上流行,御窑博物馆馆藏修复件文物“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开发出各类“网红”文创……在景德镇,一件件博物馆里的陶瓷作品在现代语境中找到“认同感”,以诙谐有趣的方式被年轻人关注,掀起传播、购买热潮。

千年窑火,点燃了创业者的热情。

“我们先在陶溪川摆摊卖瓷板画,因为创意独特很受欢迎,被园区选入了中心展厅‘邑空间’,并安排专业主播帮我们卖作品,现在每个月都有万元左右收入。”从黑龙江来到景德镇创办陶瓷工作室的“95后”王南浩说。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指出,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如今,新生事物的引入、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古老瓷都在传承中“潮起来”,悠久的陶瓷文化被更多人了解。

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遗产,以年轻化的表达、创新的精神为更多人知晓,也逐渐凭借独特魅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以敦煌石窟、藏经洞出土文物等为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发轫于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刺痛着中国学者的心。一批学者奋起直追,随着《敦煌研究文集》等一批学术成果涌现,“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被扭转。

在全球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学这一“国际显学”更具生机。“学者们更加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全球史的眼光观照敦煌,聚焦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说。

前不久,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敦煌启幕,再现丝路文明交汇融合盛景。外国嘉宾近距离欣赏了莫高窟洞窟壁画、彩塑艺术后纷纷表示:“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欣赏不同国家的文明,是当今世界各方平等对话的前提,敦煌为更好的对话提供了样本。”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高虾青素棉花新种质创制
    2025-06-16
  • 新型纳米电极显著提升农业生物质产甲酸效率
    2025-06-16
  • 研究发现增强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基因可变剪切
    2025-06-16
  • 渠-闸联动模型优化数字孪生灌区配水效率
    2025-06-16
  • 利用中国菰基因聚合实现水稻类黄酮生物强化
    2025-06-16
  • 发现调控水稻籽粒形态的关键分子模块
    2025-06-16
  • “中油杂501”再创我国冬油菜单产新高
    2025-06-16
  • 习近平将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2025-06-14
  • 推动中国-中亚航船乘风破浪、勇毅前行——中亚各界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2025-06-14
  • 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5-06-13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