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昌吉11月20日消息 二十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西部研究中心”)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智慧农业为墨,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天山南北的玉米田里,书写出一幅幅高产稳产的壮丽画卷。
“我觉得玉米就像我们人一样,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婴儿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我们采用不同的‘照顾’模式,给不同的水肥配比,不仅能让玉米长得更好,也能帮助种植户节约成本。”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薛军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 (央广网发 李伦 摄)
在西部研究中心李少昆团队实验室中,团队骨干黄兆福指着一台新引入的设备向记者介绍:“这台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可以实现玉米蛋白质、淀粉、纤维等核心成分的快速无损检测。该技术使品质分析效率提升数倍,为我们在新疆布局的11个玉米品种试验点,700余个玉米品种的筛选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实验室中,来自石河子大学的研究生们正在监测从全疆各个点位收集来土壤样本,为来年的玉米种植进行数据分析。

分析土壤数据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我们将新疆划分为四个玉米种植区,分别是资源优势区、高温干旱区、冷凉区和南疆复播区,针对不同的地区,我们采用不同的培育模式,使玉米达到高产、优产。”助理研究员薛军介绍:“近年来,我们在南疆复播区推广的免耕播种技术,使播种期提前5天至7天,有效积温增加100余度,玉米生育期显著缩短,玉米的短籽粒产量由原来的300公斤至400公斤能够提高到700公斤至800公斤。”
2024年昌吉州玉米亩产达到1018公斤,首次跨入“吨粮时代”。目前,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关键技术已在伊犁、昌吉、阿勒泰等地推广,5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区域实现“吨半粮”目标,部分合作田块亩产突破1吨,创下新疆玉米高产新纪录。

分析土壤数据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西部研究中心与新疆农科院、地方农技部门建立紧密协作机制,通过田间学校、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户超5000人次。利用玉米密植和精准调控等技术,玉米不仅长势整齐,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种植户还能实现“按需供肥”,增收效益明显,真正让“科技饭”端得更稳、吃得更香。

分析土壤数据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从精准调控技术到智能装备应用,从品种选育到精准种植,一项项突破性成果不仅让新疆玉米单产屡创新高,更以“中国方案”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面向未来,西部研究中心将继续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智慧农业为引领,在盐碱地改良、基因编辑育种等领域持续发力,为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全球干旱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