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小麦赤霉病致病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5-07-21 |来源: 中国科学报|作者:李晨 马昕怡
字体 小 中 大

发病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穗,严重时,整个麦穗枯死形成白穗。这种常发于小麦的病害被称为赤霉病。赤霉病不仅会严重降低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还会产生多种有毒真菌毒素,对人类和牲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76196_5e99dcd6-59fd-4b1e-b3a4-5424a92fe196copy.png

感染了赤霉病的小麦麦穗。中国农科院供图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研究员张翠军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小麦赤霉病致病的新机制,首次证实了赤霉病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孢菌通过效应蛋白定向破坏小麦代谢酶从而实现侵染的致病机理,为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和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

禾谷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在初始侵染阶段,禾谷镰孢菌会像“微型降落伞”飘到植物表面,通过表面的黏附蛋白牢牢抓住小麦表皮,随后分泌水解酶、蛋白酶等“化学腐蚀剂”,溶解植物细胞壁的纤维素和果胶。进入植物内部后,禾谷镰孢菌会伪装成“膨胀菌丝”,初期菌丝像吹气球一样膨大,悄悄在细胞间蔓延,避免触发植物警报,后期大量产生呕吐毒素,毒死植物细胞。它们还利用死亡组织的营养疯狂繁殖,通过小麦穗轴入侵邻近小穗,最终让整株的麦穗“全军覆没”。

687dbb5ee4b078fce449a3f9.jpg

禾谷镰孢菌。中国农科院供图

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效应蛋白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禾谷镰孢菌编码数百种效应蛋白,哪个才是最“致命的”?

张翠军团队筛选出了感染阶段特异性高表达的前10个候选基因,对这10个基因逐一进行基因敲除后,研究发现,除FgEC10外,其他基因敲除后禾谷镰刀菌未表现出同等程度的致病力明显下降。他们推测,FgEC10可能是禾谷镰孢菌致病的关键因子。

进一步研究系统性地鉴定了FgEC10作为禾谷镰刀菌效应蛋白的关键角色,并揭示其通过靶向降解TaFAH抑制小麦免疫的分子机制。张翠军团队形象地将这一过程总结为“四步走行动”:伪装渗透—锁定目标—斩首行动—制造混乱。

找到了致病元凶,该如何打赢这场“免疫之战”?张翠军团队在感病小麦品种Fielder中获得TaFAH过表达株系。接种禾谷镰刀菌后,其表现出显著增强的抗病性、菌丝生物量和DON含量减少。TaFAH还能促进小麦抽穗,与对照组相比,TaFAH过表达株系的抽穗期提前了约10天。这一特性为培育抗病早熟小麦提供了新思路。

张翠军为论文通讯作者。基因组所(大鹏湾实验室)已出站博士后商圣平(现河南农业大学)为论文第一作者。

该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深圳市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0736-y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经济日报]有机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25-07-28
  • [科技日报]我是科研助理丨陈蕊:把成果送到蜂农手中
    2025-07-28
  • [科技日报]小麦抗病早熟的“双效开关”被发现
    2025-07-27
  • [人民日报]中国农科院专家赴河南调研玉米田间管理
    2025-07-27
  • [农民日报]科技赋能南方中低产田 肥力产能双提升
    2025-07-26
  • [CCTV-2]《正点财经》内蒙古:培育肉牛品种 还需完善和创新技术体系
    2025-07-25
  • 1000 多种好吃的西瓜甜瓜亮相!
    2025-07-25
  • [CCTV-2]《正点财经》我国自主培育肉牛品种加快推广
    2025-07-25
  • [中国科学报]三维基因组揭示软枣猕猴桃果皮色泽形成基础
    2025-07-25
  • [中国科学报]近千份西瓜甜瓜优异种质在甘肃现场分享
    2025-07-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