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古训,深刻阐释了食物保障对国计民生的根本性意义。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战略部署得到进一步深化,“大食物观”的实践路径愈发明晰。当前,我国已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并正向“吃得健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大食物观”应运而生。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倡,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系统部署,这一理念实现了对传统粮食安全边界的战略性拓展,将食物来源从耕地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并将包括水果在内的非粮食作物明确纳入国家食物安全范畴。这一变革直接推动现代果树产业从以往“增收副业”的定位,跃升为现代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逻辑从追求产量规模向营养健康与生态可持续性转型。为此,深入剖析大食物观为果树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系统谋划其未来发展路径,对夯实大国粮仓根基、优化居民膳食结构、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食物观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大食物观绝非简单的“食物篮子扩大”,而是对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体现了新时代食物安全治理的理念创新。
在供给维度上,它强调食物来源的多元化。“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增量。它突破了“粮食主要来自耕地”的传统思维定式,统筹规划了全域国土空间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木本水果等食物资源在食物供给体系中的比重大幅提升,极大地拓展了国家的食物供给基础。
在营养维度上,它重构了食物的价值定位。大食物观不仅关注食物的能量供给功能,更加重视食物的营养健康价值。当“隐性饥饿”成为比“绝对饥饿”更严峻的挑战,水果以其“高密度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及天然活性成分”特征,成为膳食矩阵中不可替代的“纵向量列”。这种定位转变推动果业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健康导向。
在价值维度上,它拓展了食物的利用边界。大食物观注重食物资源的全值化利用,推动实现“变废为宝”。果品加工副产物如果皮、果渣等,通过现代技术可转化为功能性食品配料、饲料添加剂等高价值产品,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效益。这种循环利用模式,是以循环经济理念重塑农业伦理,以全值利用践行“双碳”目标的生动写照。
在目标维度上,它追求营养均衡的系统最优。大食物观的最终目标不是某类食物的数量增长,而是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食物消费结构,满足人民群众对全面均衡营养的需求,实现国民营养健康的整体改善,这正是其区别于传统粮食安全观的核心要义。
大食物观下现代果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现实挑战。大食物观为果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但也暴露出我国果业面临的结构矛盾、资源约束与产业链韧性不足等诸多挑战,亟须系统谋划推动产业深刻变革。
一方面,随着大食物观的提出,果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战略层面,水果被纳入国家食物安全体系,实现了从“地方特产”向“国家食物安全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跃升。这一重大定位转变,将推动产业规划、科技研发和市场体系建设进入更加系统、精准的政策支持周期。在市场层面,消费升级催生强劲内生动力,消费者对水果的需求已从“美味”转向“安全、优质、营养、特色”,对NFC果汁、功能性果干等高附加值产品表现出强烈购买意愿。在生态层面,果树的生态价值日益凸显,其利用边际土地“不与粮争地”的特性,与生态果园模式的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等多重功能相得益彰,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
另一方面,在充分认识发展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把握产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首要挑战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大宗水果品种单一、熟期集中,优质果率偏低与精深加工不足并存,高达20%——30%的采后损失率严重制约产业效益提升。其次是资源环境约束持续收紧,北方果区水资源短缺成为硬约束,果园土壤退化与地力透支问题相对普遍,部分地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带来的面源污染风险不容忽视。最后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明显不足,集中表现为“两头弱”。前端种业发展仍显薄弱,部分树种国外品种依赖度高的状况没有改变;后端冷链物流薄弱导致产后损耗严重,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滞后制约价值提升,加之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不畅,共同加剧了产业运行风险。
大食物观驱动现代果树产业变革的战略意义。在大食物观框架下,水果作为“菜篮子”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国家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进行统筹部署,成为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补充。因此,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供应链完善、多元价值拓展三箭齐发,推动果树产业持续为国民营养升级和乡村振兴供能。
核心在深化科技创新驱动。要把种业振兴作为首要任务,在深入评价和发掘优异种质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攻克果树育种“卡脖子”技术,培育更多突破性新品种。同时,加强采后保鲜、无损检测、智能分选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技术装备升级换代,为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关键是构建安全可靠、韧性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发展果农合作社、产业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组织化程度、规范标准化生产流程。同时,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和冷链仓储设施,支持骨干物流企业发展。此外,还要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产销对接方式,促进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
亮点在于拓展“果树+”多元功能与价值。充分释放果园的生态、文化、旅游价值,鼓励发展庭院经济、观光采摘、农事体验、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同时,深入挖掘果树相关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建设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果园综合体。
大食物观背景下现代果树产业的升级路径。面向未来,果树产业必须深刻把握大食物观赋予的战略机遇,以全局视野进行系统谋划,以精准思维推动政策落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在发展方向上,要以“四个转向”引领产业深刻变革。
一是坚定向营养健康化升级。要着力强化果品营养功能评价与科学传播,建立从果园到餐桌的营养价值追溯体系。同时,重点选育推广富含花青素、维生素C等功能性成分的特色品种,让水果从“美味零食”升级为“天然营养品”,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二是加速向绿色生态化转型。大力推广生态果园建设,通过林果复合、种养循环等模式构建稳定的果园生态系统。同时,全面应用节水灌溉、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等清洁生产技术,让果园成为碳汇贡献者,实现“果园碳汇”与“果品产出”的协同增益。
三是着力向高值高效化发展。集中突破精深加工技术瓶颈,发展果品功能因子提取、生物发酵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深度挖掘果园的生态景观价值和文化内涵,推动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一片果园、多重收益”的乘数效应。
四是全面推进向智慧数字化迈进。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构建果园精准管理、智能采收、品质溯源、市场预警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显著提升产业韧性与运营效率。
大食物观重塑了国家食物安全的时空边界,也为果树产业打开新一轮增长通道。从“田间到舌尖、生产到康养”,每一枚果实都连着粮食安全、营养健康与乡村振兴的大棋局。把科技融进种子,把绿色植入山坡,把价值赋予链条,中国果业必将在多元供给体系中结出更甜、更绿、更富的“强农之果”,为构建多元化、安全、健康的中国特色食物供给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