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实行生态栽培,有机肥替代化肥——

[人民日报海外版]种出更香更绿的好茶(科技瞭望)

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周姝芸
字体 小 中 大

e1b4de40-5578-4513-8c3a-36d941de4f93.jpg

茶树生态栽培创新团队在肯尼亚茶园进行技术交流。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e518f8aa-4350-4e3a-9dc9-9848640e70c2.jpg

通过有机肥提升了质量的茶园土壤。

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布新的研究成果。在整合分析35项研究的211组数据后,科研团队发现,采用有机肥不仅能让茶园产量提升,还能优化茶叶中的风味物质结构,大幅改善品质。

“有机肥替代化肥”,背后藏着怎样的科学逻辑与技术路径?本报记者采访了茶叶研究所这项研究的主创团队。

解救“疲惫”的土壤

故事要从科学家们对茶园土壤状况的观察说起。“我们依托国家土壤质量西湖观测实验站,持续追踪中国各地茶园土壤质量多年,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土壤酸化、板结问题普遍严重,pH值普遍低于5.0,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生态栽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鑫介绍道。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特别是尿素和复合肥,使土壤变得‘疲惫’,茶叶的风味物质失衡——比如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例紊乱,香气物质含量也下滑了。”李鑫说,这一变化不但影响了茶叶品质,也对茶农的收益造成了隐性打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提升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机制,对实现茶树生态低碳栽培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导向也明确指向绿色转型。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实施“科学施肥增效行动”,大力推动化肥减量替代。

“有机肥替代化肥”,就是茶树生态栽培创新团队提出的绿色路径。李鑫说:“这不仅是一种施肥方式的转换,也是对整个茶叶产业链的一次生态再造。”

不同有机肥各具特色

“有机肥替代化肥”到底该怎么做?哪些有机肥效果最好?是否千园一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少博给出了专业解读:“我们整合了大量的田间试验,关键变量包括肥料投入量、有机肥替代比例、有机肥的种类等。从结果来看,不同有机肥的作用确实各具特点。”

“例如商品有机肥、动物粪肥,增产效果显著,尤其适合需要快速提升产量的茶园;植物残体、沼渣更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活性,改善结构;菜籽饼肥在江南茶区表现尤为优秀,尤其适用于绿茶种植,因为它有助于降低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例,从而提升绿茶的清香与鲜爽口感。”张少博说。

研究团队特别提醒,不是替代比例越高越好。他们在试验中发现,过高比例的有机肥替代(尤其是单一类型),反而会引发芽密度下降等问题。因此,科学搭配、动态调整,是替代的关键。

“这也决定了‘有机肥替代化肥’不是简单的‘以A换B’,而是一场系统工程。”张少博说,“采用‘植物源+动物源’肥料轮替使用,结合土壤情况‘按需投喂’,才能实现可持续种植。”

从浙江到非洲高原

研究成功后,如何推广呢?面对丘陵为主的茶区地形,有机肥体积大、运输难、人工成本高等问题,实实在在横在茶农面前。

对此,研究团队专门引进了日本京都大学博士负责研发“茶园智能农机装备”,包括单轨运输机,解决山区运输难题,以及耕作施肥一体机,降低人力投入。农机农艺融合的作业体系,让科技长在泥土里,得到了茶农的认可。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浙江、四川、西藏等地展开大规模示范推广。李鑫说:“我们还把技术推广到了非洲,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国一品’示范项目的核心内容,正在肯尼亚试点应用。项目聚焦于将中国成熟的低碳茶生产技术体系与认证标准引入肯尼亚,通过本土化应用与能力建设,助力非洲主要产茶国构建环境友好、气候适应型茶产业,还为深化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树立了新标杆。”

不久前,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驻肯尼亚代表处主办的“国际低碳茶研讨会”在肯尼亚基苏木举行。李鑫在研讨会系统分享了中国在茶树生态栽培、低碳茶园管理及绿色加工技术等核心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与突破性科研成果。李鑫说,生态低碳模式不仅能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更能提升茶叶品质与茶产业气候韧性,是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为全球同业提供了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我们的实验表明,生态效益非常显著。”张少博说,“传统化肥区几乎见不到蚯蚓,而使用菜籽饼肥的茶园里,每平方米蚯蚓多达12条。别小看这些蚯蚓,它们是最好的‘土壤医生’,说明土壤恢复了活性。”

生态回归,也带来韵味回归。有机肥能提高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适当降低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让茶汤更甘鲜、少苦涩。

“我们希望,让农民种得更轻松、茶叶卖得更高价、消费者喝得更健康。”李鑫说。

从提升土壤质量到改善茶叶品质,从节本增效到走出国门,“有机肥替代化肥”看似是一次微小的土壤革命,实则为中国茶产业的绿色转型打下了厚实的底层逻辑。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他们还将聚焦有机肥与微生物协同机制、可持续茶园系统构建等课题,在对接全球标准的同时,服务好每一个茶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6日 第 10 版)

09df538d-c84c-4976-9789-72615674067e.png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犏牛在西藏诞生
    2025-07-15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2025-07-15
  • 习近平集体会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外方代表团团长
    2025-07-15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2025-07-15
  •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2025-07-15
  • [工人日报]黄麻纳米纤维素变身微塑料的“解毒剂”
    2025-07-15
  • [中国科学报]黄麻纳米纤维素可作为微塑料的“解毒剂”
    2025-07-15
  • [光明网]我国科学家绘出水稻“细胞级地图”,为育种装上“微观导航”
    2025-07-15
  • [科技日报] 一体化植物病毒载体工具盒助力分子育种
    2025-07-15
  • [总台中国乡村之声]《田园新主张》沙海金穗—与风沙共舞的绿色奇迹
    2025-07-1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