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农科专家创建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立体养殖模式

发布时间:2025-05-12 |来源: 农民日报|作者:李丽颖
字体 小 中 大

4月27日,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立体养殖模式创建与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成果评价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陈化兰院士领衔,中国工程院任发政、康相涛院士等7位权威专家组成的评价组,经严格质询和系统论证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的“环境精准调控、无抗饲料研发、数智化管控”三位一体的立体养殖技术体系,成功突破高密度养殖关键技术瓶颈,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养殖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技术模式。

鸡肉是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产品,约占居民肉类消费总量的21%,为居民蛋白质摄入提供关键保障。我国实现“吃鸡自由”,白羽肉鸡产业功不可没。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白羽肉鸡出栏量超115亿只,产量达2032万吨,分别约占我国肉鸡出栏量和鸡肉总产量的78%和82%。

但我国白羽肉鸡产业曾一度陷入“肉鸡自身免疫抗病力弱—养殖环境差—发病率高—药物过度使用”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产业健康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团队以“维护动物自身免疫健康”为核心,创制关键设备和产品,通过集成示范,创建了健康高效立体养殖工艺模式,推动了全行业白羽肉鸡养殖模式颠覆式变革,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的健康快速发展。

团队全链条创新构建技术体系,揭示环境对肉鸡生长和健康的影响机制,建立立体养殖环境参数标准。据了解,团队建成了我国首个畜禽环境生理实验舱,系统解析温湿度、氨气等主要环境因子对肉鸡健康的影响规律,创造性提出实感温度模型及控制函数,建立覆盖肉鸡全生长周期的温热曲线和有害气体控制标准,为精准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团队创制了以“酶制剂、益生菌、天然功能成分”为抓手的无抗高效饲料配制技术,创新原料标准化和先进提取工艺,制取了纯度高、活性强的黄芪多糖、黄芩苷、绿原酸等天然中草药功能成分;突破肠道菌群调控核心技术,通过高通量筛选、高密度发酵创制了多种益生菌新产品;利用仿生消化技术,创新研发出“测料施酶”新方法,使饲料代谢能提高3%~8%,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率提升5.9%~7.6%,有害气体减排30%以上。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实现了饲料无抗,还显著提升了白羽肉鸡的肠道健康和自身免疫能力。

团队创制关键工艺设备和数智化管控系统,实现养殖管控轻简化和智能化。在设施设备领域,创新了鸡舍建筑结构、鸡笼设计和空间布局,优化笼具、采食、饮水和清粪设备,创制内嵌实感温度的环境控制器、高效风机、多排联控保温门等一系列关键设备,实现立体笼养设施设备国产化率100%,鸡位平均成本降至45~55元/鸡位,仅为外资企业的1/4。配套的“端—边—云—网—智”数智化管控系统,破解了立体鸡舍通风不均难题,实现养殖过程智能化。并通过物联网、云技术进行生产全过程监控和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破解了大规模养殖管理难题,保障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2013年,张宏福团队与企业合作,建立白羽肉鸡立体养殖生产线中试生产取得了成功。随后,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立体养殖模式在山东、辽宁、华北、中原等主产区大型企业快速推广应用,并不断改进、完善,实现养殖管控轻简化和智能化,单人饲养量从5000只/批提高到10万只/批,单场规模从5万~10万只提高至40万~60万只。与传统模式相比,立体养殖模式成活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出栏上市日龄提前3~4天,节省饲料10%~15%,综合欧洲指数(肉鸡养殖中的一种衡量指标)普遍达500以上,高的可达600以上,远超欧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同时,该模式节水70%~80%,降低保健药及疫苗费50%~70%、人工费50%~80%、能耗30%~60%,每只鸡养殖环节节本增效1.5~2元。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全国93%的白羽肉鸡养殖量,设备出口至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向全球推广“中国模式”。该成果实现“管控数智化、生产轻简化、鸡肉优质化、产业健康化”颠覆式创新,保障了鸡肉质量安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据统计,我国白羽肉鸡年出栏数从2017年的51.05亿只增长到2024年的115.08亿只,产肉量从2017年的866.97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2032.78万吨,分别增长了1.25和1.34倍;白羽肉鸡占鸡肉的比例从2017年的65%提高到了2024年的82%。2017年以来,模式创新带来的白羽肉鸡产量猛增,不仅为人们美好生活提供了优质安全的肉食,还对养殖业结构调整、发展节粮型养殖,缓解粮食安全矛盾、践行大食物观作出了重大贡献。

专家组评价认为,该成果从理论到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包括白羽肉鸡高密度养殖环境生理机制、创建天然功能成分标准化制取工艺以及成套中兽药应用方案、嵌入实感温度模型的智能环境控制器、菌—酶协同的高效无抗饲料配制技术等创新成果,形成了可复制的立体养殖“中国方案”。其中白羽肉鸡数智化管控立体养殖成套工艺模式集成,“精准环境、无抗高效饲料、数智化管控”三位一体的立体养殖技术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指出,该成果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产业模式的革新,不仅解决了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的“卡脖子”问题,更树立了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典范。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农民日报]同“锅”竞技,蒸出22个“全国好味稻”
    2025-05-14
  • [农民日报]第九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5-05-13
  • [光明日报]我国奶源基地、乳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25-05-13
  • 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
    2025-05-13
  • [中国科学报]首个石榴端粒到端粒参考基因组图完成
    2025-05-13
  • [人民日报]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推进会在杭州举行
    2025-05-13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召开会议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科学谋划“十五五” 以高水平农业科技 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2025-05-13
  • [新华社]半月谈丨别让“醒来的耕地”再次沉睡
    2025-05-13
  • [农民日报]瓜实蝇绿色防控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广西北海举行
    2025-05-13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会谈
    2025-05-13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