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科技日报] 研究揭示大蒜种群进化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16 |来源: 科技日报 2022年09月15日|作者:马爱平 廖勇凤
字体 小 中 大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联合国内外8家科研单位通过开展大蒜种质资源重测序及群体分析,系统揭示了大蒜种群进化历史,发现中国主栽的四六瓣蒜和多瓣蒜是独立驯化的两个大蒜组群。相关成果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

  大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年播种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大蒜在世界各国广泛种植,有着数千年的种植历史。一般认为,大蒜起源于中亚、西亚或地中海区域,但有关其确切的起源中心,目前仍然未知。此外,对于大蒜的野生祖先种也颇具争论,有关大蒜的进化起源当前知之甚少。构建物种全基因组变异图谱,对于分析其基因组演化特征、解密物种进化起源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团队曾于2020年破译了大蒜栽培种二水早的基因组,组装了第一个具有染色体水平的大蒜基因组,这为鉴定大蒜的全基因组变异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大蒜全基因组变异图谱至今仍未构建,限制了大蒜进化历史的解析。

  研究人员从国内外共收集了300余份大蒜种质资源,对其中230份大蒜资源开展基因分型测序(GBS)和群体结构分析,发现大蒜种质主要存在四个类群,其中位于中国的主栽的四六瓣蒜和多瓣蒜种质分别来自大蒜组群CG1和CG2。科研人员对84个核心种质资源进行重测序,共检测到129.4Mb的变异。通过有效群体动态分析、基因流和驯化选择区间分析推测CG1和CG2分化于数十万年前,之后各自独立进化和驯化。深入分析CG1和CG2的有害突变,发现经长期独立进化和驯化后,组群间的有害突变重复率极低。大规模的转录组测序也表明,长期独立进化和驯化导致CG1 和CG2组群间的转录组结构实现了重塑,9400个大蒜基因在两组群间存在表达差异。

  鳞茎由多个鳞芽(俗称蒜瓣)组成,鳞芽数和鳞芽重是决定鳞茎产量的关键性状,研究人员重点分析了这两个性状的选择印记,发现这些鳞芽性状候选基因要么仅在CG1中受到选择,要么仅在CG2中具有选择信号,使得鳞芽性状在两组群间分化明显,推测鳞芽性状在两个组群间的进化选择是独立进行的。 

  该研究发现中国主栽的两个大蒜类群四六瓣蒜组和多瓣蒜组数十万年前出现分化,并独立驯化。因大蒜为营养体繁殖作物,组群间没有基因交流,导致各组群有害突变单独积累。独立驯化亦导致两大蒜组群间的基因组分化明显,转录组结构实现重塑。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农民日报]“农情参数获取关键技术研发与感知装备集成应用”现场观摩会暨项目中期绩效评价会在新疆昌吉召开
    2025-05-29
  • [新京报]新研究发现西瓜瓤色形成的关键“开关”
    2025-05-29
  • [经济日报]为小麦产业稳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25-05-29
  • [新京报]全国玉米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成立
    2025-05-29
  • [农民日报]玉米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成立
    2025-05-29
  • [总台中国之声]这些都市土特产都去哪儿了?
    2025-05-29
  • [光明日报]渗入乡土,AI是一粒怎样的种子
    2025-05-29
  • [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
    2025-05-28
  • [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2025年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 今年收成怎么样 如何确保颗粒归仓?
    2025-05-28
  • [CCTV-13]《新闻直播间》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 吉林梨树 水稻覆膜插秧技术 绿色种植提升产量
    2025-05-28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