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人民日报]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宋美珍团队10余年开展棉花研究“像棉根一样深扎土地”(创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源: 人民日报|作者:喻思南
字体 小 中 大

315201a5-7ffd-43c9-89e6-ed0cfd2b8f8e.jpg

新疆的棉花快丰收了。这段时间,宋美珍(见图左二,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供图)和团队马不停蹄走访棉农,调查不同棉花品种的收成情况。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矮密早”,即矮化植株高度、增加种植密度、促进早熟,这一植棉模式发挥了棉花的群体优势,适宜在水资源紧张、蒸发量大的地区种植,曾经是新疆主要植棉模式。近些年,随着高产棉花品种应用,管理水平、机械化程度提高,该模式在种植高产、优质棉花上的不足逐渐显现。

不足何在?“棉花密度过大、行距过窄,不仅机采不方便,棉田通风、透光性也不好,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提升。”研究棉花栽培近40年,宋美珍感受深切。经过摸索,她所在的棉花团队联合新疆当地科研和农技推广部门,提出了“宽早优”植棉模式,其中,“宽”是行距拓宽;“早”是棉花早发早熟;“优”是原棉品质优良。

近年来,宋美珍团队又创新集成了一套“棉花高光效群体优势调控技术”,该技术通过优化棉株生长的空间环境,增加群体立体采光等方式,使棉花结铃空间增加30%以上,采净率超过95%。对比“矮密早”模式,虽然每亩株数少了1/3,但产量能提高10%以上,还有节水、管理简单等优势。

做给棉农看,带着棉农干。一膜种几行、啥时候该浇水、如何施肥……推广绿色节本、高光效植棉技术,宋美珍团队给示范户一一讲解。

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某团开始推广“宽早优”植棉模式。播种后不久,便遇到极端天气,出苗受了些影响,这让棉农老张忧心忡忡:“宋老师,苗这么少,产量怎能上得去?”

宋美珍坐在地头,扒开土层:“老张你看,棉苗根系多壮,抗逆性好着呢!”之后,她每隔一段时间就到田间观察长势,手把手指导田间管理。等到收获季,老张的棉田籽棉亩产511公斤,产量和品质都超出了预期。

种起来省心、省事,棉花品质好还能多赚钱,愿意采用“宽早优”植棉模式的棉农多了起来。打听到宋美珍在哪讲课,有的农户专程开车几个小时前来学习。一些示范户成了“宽早优”植棉好手,甚至吸引了周边县市农技人员前来“取经”。

近年来,中国农科院加大科技援疆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加入宋美珍所在的高品质棉花创新团队。

“种好棉花,科学施肥很重要。”2022年,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董强来到新疆。围绕“提升棉花氮磷吸收效率”,他与同事潜心研究,筛选鉴定出一批氮磷养分高效利用的棉花种质资源,找到了可显著提升氮素利用效率的路径。

2024年博士毕业后,王剑加入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投入新疆棉花极端温度灾害预警研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王剑说,这些成果能够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棉花适宜性种植布局规划等提供科学参考。

与王剑同年加入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张潇镭,则正在探索将传感器、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到棉花大田生产中。

“不深入一线,难以发现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想研究好棉花,就该像棉根一样深扎土地。”宋美珍说,新疆棉田一望无际,这是棉花科研工作者的“大舞台”。

来新疆3年多,董强体会到科研成果落地的成就感:“当棉农说我们的技术省了肥料,帮助他们种出了好棉花,那一刻,我感觉之前的付出都值得了。”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 棉花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2025-09-10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盖茨基金会共商未来合作
    2025-09-10
  • 缓释胶囊提升昆虫病原线虫应用效果
    2025-09-10
  • 生物炭助力植物抵抗微塑料污染
    2025-09-10
  • 玉米抗虫“刹车基因”被发现
    2025-09-10
  • 致全院教职员工的慰问信
    2025-09-10
  • [光明日报]棉花新种中棉所158成功选育转化
    2025-09-09
  • [工人日报]用于高效农药递送的可喷施短纤维载体研发成功
    2025-09-09
  • [工人日报]性信息素与寄主挥发物协同调控绿盲蝽行为
    2025-09-09
  • 习近平回信勉励全国特岗教师代表 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 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强对做好特岗教师工作作出批示
    2025-09-09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