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央视网]多地阴雨连绵,玉米、花生等发霉的粮食会流入餐桌吗?

发布时间:2025-10-12 |来源: 央视网
字体 小 中 大

近期,我国北方多地阴雨连绵,不少网友担忧:地里的玉米、花生都发霉了,那我们未来吃到的粮食会不会有黄曲霉素超标的情况?

将疑问整理好,央视网记者替大家咨询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郭维研究员。

首先,连日阴雨导致玉米、花生等作物霉变是客观存在的,其中花生容易受到黄曲霉,而玉米则主要受到镰刀菌的危害。像网友晒出的在家剥了几天玉米后出现过敏、咳嗽、发烧等症状,也有可能是由镰刀菌引起的,因此免疫力低下的敏感人群需要注意防护。

其次,控制霉变最关键的措施是粮食收获后要及时烘干。普通霉菌2—3天内就可以长起来,一点小的霉菌就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污染。

以往,农民大多在家门口晾晒玉米,不过面对今年的持续阴雨天气,大家主要用烘干塔将玉米烘干到安全水分标准以下。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关帝庙村支部的工作人员告诉央视网记者,今年本地村民会直接出售湿玉米,由烘干企业完成收购、烘干一体化。今年,农业农村部为黄淮地区调剂调度履带收割机24.43万台、移动烘干机1986台,山东省公布了2640个粮食烘干点,河南省安排了3000万元救灾资金,用于烘干机械补助和秋粮收获补助。

郭维研究员告诉央视网记者,粮食烘干以后,入仓之前,都会经过严格的真菌毒素污染水平检测,超标的粮食是不被允许进入粮库的。“一般是五点取样,抽样检测粮食里的霉菌到底有没有超标。可以通过测选或者光电分选的一些大型设备把一些霉粒剔除。”

需要注意的是,粮食霉变并不等于毒素超标。粮食入库时不仅会测霉变,还会测真菌毒素的含量。单纯霉变只是让粮食的品质受损,粮食价格降低,但是真菌毒素检测始终是要卡住黄曲霉毒素不能超过20微克每公斤的国家强制标准,饲料用粮和食品用粮都要遵守这一标准。

只有轻度超标,并能在严格监管下确保副产物无害化处理的粮食,才有可能被特批用于乙醇生产;对于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的粮食,几乎不可能被允许用于乙醇生产,只能做销毁处理。

也有网友提出疑问,发霉的粮食被动物食用后变成肉蛋奶再进入人体,应该怎么办?

郭维表示,经过猪、牛、鸡等动物的代谢,毒素还是会进入到我们食用的肉蛋奶中,这是可以明确的。但是我们国家也制定明确的限量标准。粮食要用做饲料的话,会先加脱霉剂,把毒素去掉一部分。“我们的粮食需要经过色选阶段,不一定都用来做饲料,这一阶段也会把粮食的毒素检测含量会急剧地降下来,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走的话,这个风险链条我们是可以控制的”。

专家表示,离开剂量谈毒性,盲目的“谈霉色变”,其实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国家对稻谷、小麦、大麦、玉米制品、花生制品等质检的各个流程中都制定了明确的强制性标准。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写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
    2025-10-20
  • “烘干神器”开进田间 雨天抢粮不用愁了
    2025-10-20
  • 用基因“闸门”控制玉米叶酸转化
    2025-10-20
  • 新型抗氧化包装材料助力生鲜肉保鲜
    2025-10-20
  • [CCTV-17]《中国三农报道》聚力耕耘“十四五” 内蒙古通辽 全国粮食主产区首次实现200万亩规模“吨粮田”
    2025-10-19
  • [CCTV-13]《东方时空》打好黄淮海秋收硬仗 要上哪些“硬手段”?秋收整体形势如何?打好丰收硬仗靠什么?
    2025-10-19
  •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电贺郑丽文 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 郑丽文复电习近平表示感谢
    2025-10-19
  • 习近平就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逝世向日本首相石破茂致唁电
    2025-10-19
  • [农民日报]中国农业科学院“高效肉羊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现场观摩会在甘肃环县举行
    2025-10-18
  • [科技日报]科技赋能吨粮田通辽样板破局玉米单产提升
    2025-10-18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