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程超华:农业科技发展的新篇章

【字体: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文件明确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
    笔者出身农家,又多年从事农作物科研工作,对这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科技成果带给农业的动力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就不多赘述,只谈谈我看到的问题:
    1. 机械化程度直接影响农业效率:湖南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鱼米之乡,历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话。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湖南这个曾经的粮食主产区,地位似乎不保,不论品质和产量,都比不上东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湖南地形复杂,丘陵较多,山水相间,土质肥沃,灌溉方便。这种条件在古代手插牛耕的时代,粮食产量能达到相对较高水平。而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操作己成为总体趋势,在平原地区,如东北平原,借助机器,一个人可以耕作几十亩良田;同样,在湖南地区,即使最大程度使用农业机械,一个人也只能耕作十来亩水田。
    2. 政府和民众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中国南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极少以务农为业,而是大多到城市打工,留下老幼妇孺在家耕种几分薄地,往往双季良田只播种一季,大多时间被闲置。而政府在鼓励耕种方面,也没什么作为。
    3. 农业操作模式陈旧:30前年分田到户后,提高了农户生产积极性,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效率与质量的大飞跃。但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农业从业人员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和服务业的爆发式发展。在从业人员急剧减少、农民务农积极性降低的情况下,农业的操作仍维持着各自为战的保守模式。
    以上问题只是基层人员的不全面视野所见,可谓管中窥豹,相信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等待我们的专家、官员去发现和解决。要改变目前部分原粮食主产区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首先必需要有政策和政府的支持,在最近几年的一号文件中,我们己欣喜的看到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视态度,地方政府虽然反应较慢,但也开始制订实施相关鼓励和刺激规章政策。但光有政策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科技力量的强势注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业效率低下,从业人员不重视,操作模式陈旧等问题。
    作为一个农民的后代,同时身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我最希望看到的农村新局面,不外乎简单的几个字:高效、轻松种田,环保、绿色致富。要达到这个目的,农业科技必定要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首先,必须加大对复杂地形农作物耕作的机械化研究,如前所述,地形复杂是导致农业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大科研投入,有针对性地对针对丘陵山区,研发小型轻便农机,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在南方农村地区推广使用。
    其次,鼓励农业合作化经营,在政策鼓励和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如果务农比外出务工收入高。相信会有不少青壮年劳动力重新返回农村,通过规模化种植、养殖,达到勤劳致富的目的。而规模化种植和养殖,除硬件外,最需要的就是成熟的农业科技的支持。
    再次,加大新技术、新资源在农村的推广力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从单一向多样化、精品化发展,因此,传统的种植方法也需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将为农村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在市场精细化发展的情况下,提供更有地方特色,有消费群体针对性的农产品。
    国家政策把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到如此高度,对于我们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说,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麻类经济作物虽然作物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高,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物资。在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21世纪,绿色、环保、多用途、不与棉粮争地的麻类作物将有望在将来国民经济发展和新能源开发中,得到更深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以亚麻为例,它作为化纤替代品与其它纤维作物比较具有二大优势: 一是亚麻适应性广,全国各地均可种植,这是其它纤维作物无法比拟的; 二是亚麻可以利用冬闲田在冬季种植,不与粮食作物争地,符合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这更是其它纤维作物无法比拟的。我国南方拥有大量的冬季休闲田,如果其中一半用于发展亚麻生产,则我国就不用因未来石油枯竭而造成化学纤维短缺而担忧了。所以说,今年的一号文件是麻类产业发展的新契机,作为麻类作物科研人员,在现有的国家麻类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经费进行农业基础科技的研究和推广,是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亚麻大麻室 程超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