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周振亚等: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区域发展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作者:周振亚 罗其友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2-15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上难得的八连增,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良好,但是,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实现农业稳定发展、长期确保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我们在搞好农业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要加强农业软科学研究,提高农业政策的可执行性,优化各类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农业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农业区域发展学科建设领域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四次提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第一部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中提出了“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在第二部分“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中提出了“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在第十部分“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中提出了“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在第二十一部分提出“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中提出了“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由此可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我国农业政策调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资源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经济发展地区间极不平衡。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不足,人口少,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粮食生产水平高,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输出区,但是粮食外运成本高。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水条件差,人口少,环境承载力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产品生产基本能自给,一些特色农产品可以外运。华北地区土地资源条件好,水资源少,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是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主产区,水资源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土地、水、光热等农业资源条件好,人口多,但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发达,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高,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当地需要,只能从外部调运。中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水条件充足,人口多,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西南地区土地资源少,光、热、水资源丰富,局部地区环境承载力差,人口少,经济发展落后,农产品供给不足。必须深刻认识和尊重我国农业发展条件的这种综合地域分异特征,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生产,科学引导农业区域分工,不断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农业整体配置效率,统筹推进我国区域现代农业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保障我国基本农产品供给。
“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重要机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着力强化农业区域演变规律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扎实推进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农业区域发展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优势,进一步提升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服务保障功能,为实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农业区域发展基础理论研究
适应国家区域战略实施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提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从自然、经济和社会多学科交叉融合角度积极推动农业区域发展基础科学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提升农业区域发展研究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宏观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农业产业区域布局研究
适应“三化同步推进”的要求,优化调整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等农业产业关键环节的区域布局研究,完善我国农业产业链,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强我国重点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为相关规划的修编提供理论支撑。
3、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研究
区域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平台,按照现代农业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生态农业理论具体指导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使得现代农业生产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通过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并监测其实施效果,总结区域现代农业建设规律,并将其上升到理论,指导指导现代农业建设。
4、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农业区域协调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区域统筹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重点要进行农业区域协调模型、农业区域协调政策,不同地区农业区划、不同地区农业功能政策、贫困地区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研究,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为我国农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实现农业稳定发展、长期确保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我们在搞好农业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要加强农业软科学研究,提高农业政策的可执行性,优化各类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农业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农业区域发展学科建设领域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四次提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第一部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中提出了“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在第二部分“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中提出了“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在第十部分“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中提出了“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在第二十一部分提出“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中提出了“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由此可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我国农业政策调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资源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经济发展地区间极不平衡。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不足,人口少,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粮食生产水平高,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输出区,但是粮食外运成本高。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水条件差,人口少,环境承载力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产品生产基本能自给,一些特色农产品可以外运。华北地区土地资源条件好,水资源少,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是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主产区,水资源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土地、水、光热等农业资源条件好,人口多,但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发达,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高,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当地需要,只能从外部调运。中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水条件充足,人口多,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西南地区土地资源少,光、热、水资源丰富,局部地区环境承载力差,人口少,经济发展落后,农产品供给不足。必须深刻认识和尊重我国农业发展条件的这种综合地域分异特征,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生产,科学引导农业区域分工,不断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农业整体配置效率,统筹推进我国区域现代农业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保障我国基本农产品供给。
“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重要机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着力强化农业区域演变规律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扎实推进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农业区域发展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优势,进一步提升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服务保障功能,为实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农业区域发展基础理论研究
适应国家区域战略实施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提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从自然、经济和社会多学科交叉融合角度积极推动农业区域发展基础科学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提升农业区域发展研究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宏观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农业产业区域布局研究
适应“三化同步推进”的要求,优化调整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等农业产业关键环节的区域布局研究,完善我国农业产业链,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强我国重点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为相关规划的修编提供理论支撑。
3、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研究
区域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平台,按照现代农业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生态农业理论具体指导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使得现代农业生产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通过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并监测其实施效果,总结区域现代农业建设规律,并将其上升到理论,指导指导现代农业建设。
4、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农业区域协调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区域统筹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重点要进行农业区域协调模型、农业区域协调政策,不同地区农业区划、不同地区农业功能政策、贫困地区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研究,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为我国农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周振亚、罗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