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李培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根本出路在农业科技创新

【字体:
    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倍感鼓舞和责任重大。
    农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七大”明确提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而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既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又受市场价格变动制约,面临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风险大,比较优势低,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弱。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突出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在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备受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文件提到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等技术,制(修)订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溯源技术体系。这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送来了春风,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花色品种要求越来越多,同时,对质量安全水平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评价、风险评估与预警和控制等技术研究相对滞后,亟需科技创新。中央1号文件本次把农业科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尤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监测预警与控制等技术研究及应用,必将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有责任、有义务不断提高对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引领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目标。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首次提出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顶天立地、四先四优”的建设与发展规划。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倍感责任重大和科技创新的使命感与紧迫感。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中央1号文件”,对凝练学科团队的创新方向和战略定位,突出科技创新重点,改善科技创新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落实“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计划和实现“顶天立地”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明确农产品科技创新方向,突出检测技术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保障油料产品安全
    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油料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团队,今后将紧紧围绕国家油料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战略,以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油料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研发油料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等技术,制(修)订主要油料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重点开展油料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与评价、生物毒素及新型风险因子确证性检测和快速定量检测技术、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体系与风险评估等研究,特别要根据油料产业发展特点与需求,突出生物毒素检测、监控与风险评估等原始创新,研发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新产品,加强质量检测与监控技术的组装配套及转化与示范推广,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引领我国油料质量安全检测与标准研究发展方向,为油料产业发展及保障粮油产品消费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关键检测产品及技术支撑。
    二、凝练目标,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重点,努力实现实现顶天立地目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政府重视、社会关注、人民关心的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而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因素很多,涉及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目前,威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子主要有六大类: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外来违法违规添加物等。农兽药残留、外来违法违规添加物等可通过加强监管实现有效控制,而生物毒素、重金属是长期威胁小麦、大米、玉米等大宗粮油产品安全消费和国际贸易的主要风险因子。特别是生物毒素,不仅影响粮食安全,还影响花生、油菜、向日葵等主要油料、饲料、牛奶等乳制品、果汁等果蔬产品以及鱼、虾、贝类等水产品质量安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25%的粮油作物受到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的污染,霉变损失达总产量的1.5%-3%。我国每年霉变损失150亿-200亿公斤,合180亿-240亿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我国受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污染逐渐趋重,严重威胁我国主要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同时,真菌毒素也是威胁我国花生等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风险因子。以2008年欧盟食品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 RASFF)通报数据为例,通报出口食品369批次,花生因黄曲霉毒素污染遭通报批次数为164批次,约占总通报食品批次的44.5%,黄曲霉毒素已经成为限制中国花生出口贸易的首要风险因素。
    而我国对生物毒素毒素发生、致毒与调控机理,特别是检测与监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成为威胁我国粮、油、果、奶、水等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瓶颈性技术难题。按照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和“顶天立地”的目标,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安全对生物毒素检测与监控的迫切需求,把握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历史机遇,优先开展能够“立地”的“顶天”研究,聚集英才、集中精力、整合资源、重点突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人员光荣使命。
    三、强化国际交流,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油料质量安全创新团队2003年1月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命名为国家粮油品质检测示范推广基地命名以来,在国家外专局、农业部、湖北省外国专家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领导和关怀下,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粮油品质检测技术、推广优秀的农业引智成果为己任,按照“管理科学化,合作规范化,基地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引进了一批国际知名粮油品质检测与研究专家,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外国专家队伍,推动了我国粮油速测技术与仪器的研发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检测技术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才队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我国油料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迈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效利用国外智力催生了系列粮油品质检测技术与标准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国际发明银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年,基地长期引进外国专家---丹麦皇家农业与兽医大学资深教授,第十一届国际油菜大会主席Hilmer SØRENSEN荣获国家友谊奖。2009年,国家粮油品质检测示范推广基地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首批“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光明日报、科技时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分别作了报道,显著提升了我国油料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水平和国际显示度。
    新形势下,抓住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继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原则,瞄准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目标,针对生物毒素混合污染同步检测、生物毒素现场筛查、防控与减毒脱毒技术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瓶颈性技术难题,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为提升我国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做出应有贡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人员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培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