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张友军:学习中央一号文件,为提高我国蔬菜产品质量作贡献

【字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该文件明确定位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政府将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指出农业科技的创新方向应着眼长远发展,应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文件高瞻远瞩,寓意深远,将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并深感责任重大。
    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大经济作物和最大的出口创汇农产品,蔬菜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居民就业、以及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病虫害危害是制约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蔬菜产业化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所导致的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提升“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这其中,蔬菜植保工作责无旁贷,使命重大。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蔬菜产品质量安全。2008年,农业部、财政部针对我国蔬菜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问题,设立了多个农业行业科技专项和多个蔬菜植保的科学家岗位,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开展主要蔬菜病虫害的成灾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效十分显著,有力地支撑了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得到稳步提高。但受到蔬菜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特殊性以及已有研究基础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防治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凭经验防治、随意性用药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蔬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所引起的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并引发严重的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如2010年初因违规使用剧毒农药而引发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席卷全国,重创我国南方蔬菜产业和农民增产增收。又如2010年4月,由于使用剧毒有机磷农药而导致的山东“问题韭菜”给全国的蔬菜生产销售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惨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作物栽培制度的改变以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呈现加重趋势,常发性病虫害持续发展并逐年加重,偶发性病虫害成为常发性病害的风险增加,病虫害主次更替加快。土传、气传及虫传病害,小型害虫、地下害虫、食叶类害虫发展迅速;危险性病虫害传入的可能性加大。蔬菜植保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蔬菜种类(品种)繁多,不同种类蔬菜,其病虫害种类不一样。据对我国176种蔬菜的调查发现,危害的病害共1671种,害虫600多种。近年来,随着我国蔬菜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以及设施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蔬菜病虫害危害呈现许多新的特点:
    (1)传统重要蔬菜病虫害危害加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菜蛾、斜纹夜蛾、菜青虫、蚜虫、蓟马等传统重要蔬菜害虫越冬虫口基数与年发生时代增加,害虫“越冬”发生区域的明显北移和发生期提前。
    (2)病虫害发生演替规律越来越复杂。蔬菜栽培方式多样,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等多种栽培方式加上间作、套种和前后作更替方式多变,造成害虫发生演替的复杂性,特别是设施栽培为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越冬越夏场所。如北方的日光温室为粉虱、蓟马、斑潜蝇等一些不能在北方越冬的害虫提供了越冬场所,成为了第二年露地的虫源基地;南方盛夏用于降温的遮阳网和早春用于防雨、增温的塑料棚则为有害生物提供良好的越夏和避雨场所。蔬菜栽培面积与集约化种植面积的增加,为蔬菜病虫害种群增长和流行提供了充足的寄主。
    (3)原有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跳甲目前已经上升为我国南方地区蔬菜最主要害虫,在北方地区的危害也呈现逐年加重趋势。根蛆类害虫(韭蛆、蒜蛆)的危害,已成为制约着我国北方葱蒜类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转基因棉花导致了棉花上盲蝽的暴发,近年来大量的盲蝽转移到蔬菜作物上危害,局部地区危害十分严重。
    (4)外来入侵害虫危害日趋严重。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与人员往来日益频繁,特别是近些年从国外进口大量新鲜植物(如花卉苗木与蔬菜种苗)与种子,大量有害生物也随之携带入境。而这些带病植物与种子常常与蔬菜混合栽培,极易扩散到蔬菜作物上。目前我国设施蔬菜的几种主要害虫几乎均为近20年内入侵我国的外来入侵生物(如温室白粉虱、 B型烟粉虱、 Q型烟粉虱、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西化蓟马等)。
    (5)害虫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蔬菜产品产值较高,菜农能承受的虫口基数较低,菜田用药频率较高(一年施药26次,害虫发生高峰期甚至3到5天一次)。同时由于食品安全的原因及安全间隔期的要求,蔬菜上严禁使用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蔬菜病虫害防治可使用的农药种类相对较少,用药品种单一,因而也导致菜田病虫害承受的农药选择压较大,极易产生抗药性。目前世界上最新的药往往最先在蔬菜上使用;蔬菜病虫害常常也是最先对新型药剂产生抗性以及抗性水平最高。如最先对Bt产生抗性、最早对氯虫本甲酰胺产生抗性的昆虫均为蔬菜害虫。
    (6)高度农药替代对蔬菜病虫害发生与危害造成深刻影响。黄守瓜 、跳甲、韭蛆以及小地老虎等害虫以前主要依靠甲胺磷、甲基1606、涕灭威等高毒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进行灌根处理而获得有效防治。近年来,随着高毒农药的禁止使用,由于缺少有效的药剂而导致了其暴发危害。高毒农药的广谱性导致防治主要害虫时,对次要害虫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选择性药剂的使用将可能导致害虫种群群落的改变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总之,近年来人们对蔬菜产品的品质需求越来越高,而蔬菜生产中面临的植保问题越来越严峻,唯有持续不断地开展植保科技创新,面向蔬菜产业需求,着力突破蔬菜病虫害防控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才能为我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品质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蔬菜植保今后应重点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1)主要蔬菜病虫害的快速分子检测与监测技术;(2)新的栽培与环境条件下的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研发早期预测预报技术;(3)重大病虫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灾变机制,开发相应的关键防治技术;(4)病虫害药剂敏感性与抗性机制,研发其抗性治理技术;(5)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6)转基因技术和RNAi等新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张友军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