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解读

黄修桥:学习一号文件精神 促进灌溉科技创新

【字体: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突出了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必然选择。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灌溉水资源短缺,已影响到农业特别是粮食持续稳产增产,破解之道只能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耕地的产出率、灌溉水的利用率。
    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和作物的需水特点决定了我国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必须进行补充灌溉,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用水效率是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持粮食安全的一项长期任务。2008年我国农业用水量3663.4亿m³,占总用水量62%(其中农田灌溉占农业用水90.2%)。2008年全国灌溉面积9.62亿亩,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7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还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得到灌溉。全国节水灌溉面积3.67亿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1.8%。全国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平均值为0.483。农业每年缺水量约300亿m³,受旱农田有2亿~3亿亩。1990年以来,中国年均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1%以上,遇严重干旱年景,该比例超过2%,旱灾的影响呈越来越大之势。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发展现代灌溉技术,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据有关部门对水的供求分析,今后20年,我国最大可能供水总量约为7000亿m³,但比现状增加的绝大部分必须供给生活和工业用水,灌溉用水仍将维持在现状水平。农业灌溉只能靠挖潜,即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实现节水灌溉设备、产品的产业化,建立健全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完善与建立农业节水的各种激励与奖励机制,促进农民、管水单位、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积极性,使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6,单方灌溉水生产粮食能力达到1.8kg/m³,以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安全。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坚持水旱结合,灌区节水与旱地节水建设并重,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互补的原则。在北方井灌区优先推广管道输水、轻小型喷灌、小畦灌溉技术;在黄淮海平原积极发展井渠结合、改进地面灌、管道输水、管道式喷灌技术;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推广大型喷灌机、大田滴灌、棉花膜下滴灌、果树微喷灌技术;在西北、西南山丘区,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压喷灌、集雨节灌技术;南方地区,发展大田管道式喷灌、果蔬茶微喷灌技术,水稻大力推广水稻“薄、浅、湿、晒”等节水栽培技术;在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城近郊区建立现代化高效节水园区,发展设施农业,重点推广滴灌、微喷灌技术;在干旱、少雨、缺水地区,大力推广地膜、生物覆盖、保水性耕作、坐水种等技术,选育抗旱品种,推广抗旱保水剂、蒸腾抑制剂、抗旱种衣剂等蓄水保墒措施。
    总之,在全国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上述高效节水灌溉和其它现代农业技术,可实现灌溉面积达到9亿亩,粮食总产达到6400亿kg的战略任务。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依靠灌溉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灌溉用水水平。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应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为前提,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中心,以北方缺水地区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和田间节水为重点,大幅度提高农业单方用水的产出,建立符合区域特色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高效农业技术体系与发展模式。灌溉的目的应该由单纯追求作物产量最高向追求区域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转变;由田间、渠系、灌区、区域等不同尺度单纯的水量管理,向区域水量和水质联合调控转变。应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挖掘植物抗旱节水基因和培育抗旱节水品种,促进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以及农业节水模式的数字化技术,提升传统节水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利用现代新材料技术,解决节水设备与产品研发中的材料与工艺问题,提升农业节水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推进常规节水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和集成化,促进常规技术的升级和大规模的应用,大规模提高我国农业用水效率。
    近期研究重点:一是加大农业节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研究力度,特别是对农业节水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从纯基础到应用层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在农田尺度水分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区域节水高效和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用水优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深度,提高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节水效益的程度。
    二是在不同地区特点研究的单项农业节水技术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不同地区采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集成化的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农业节水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水利、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的整体融合与合理配套,加强各单项技术之间有机的连接和集成,研究适宜于不同区域水土条件的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体系和应用模式。
    三是提高材料与工艺研究水平,加强农业节水设备与产品的研发,改变产品设备功能单一、性能不稳定和耐久性差,关键技术和工艺不过关,市场竞争力差的局面,解决国产节水灌溉设备的通用性、兼容性、互换性、多功能性较差,在管材管件、灌水器、灌溉控制部件、过滤器和施肥装置方面均存在规格少、质量差、产品配套水平较低等问题。
    四是增强农业节水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节水管理信息采集、传输的可靠性,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投入与产生节水效益之间的匹配性。开展区域尺度的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研究,改变目前土壤水分预报模型以点尺度模型为主,在田间尺度、区域尺度上的应用存在许多问题的情况。加强监测数据、预报模型、尺度扩展理论、GIS技术、遥感信息的有机结合研究,实现农田土壤水分监测与预报的信息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党委书记 黄修桥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