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所长建言

朱岩:加快推进农业环境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环境科技支撑能力

【字体: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农业科研院所服务“三农”工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关心支持。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安全是系国本、计民生的大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为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这为农业环境科技工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围绕产业服务,提高农业环境科技支撑能力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生产安全农产品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离不开农业环境科技的支撑和服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农业环境科研、监测和信息交流的专业科研机构,因此必须借助中央1号文件的实施,提高农业环境科技支撑能力,为农业产业发展,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
    一是整合资源集成优势,主动谋划为产业发展提供环境科技支撑。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更加明确作为国家公益性科研单位的地位和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队的职责。因此,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农业环境问题、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必须整合资源、集成优势,主动下田间、接地气、察民情,发挥专业研究所的技术优势,按照现代研究院所的发展要求,主动谋划农业环境科技领域的重大重点项目,特别关注农业生产过程,特别是涉及农产品生产安全的农业环境问题,充分发挥我所在农业环保领域的突出作用,在农业环保科研及监测领域的牵头带动作用,推进农业环保事业及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着重研究并解决农业环境领域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等方面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行使“国家队”职责,为产业发展服务。
    二是突出领域重点,提高科技支撑力。继续“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必须坚持科学研究与支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在土壤重点污染修复、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领域,创造出一批优秀科研成果:
    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继续强化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修复、物理、化学修复方面凝练的创新技术,集成农田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原位钝化修复技术、植物超积累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化学螯合诱导修复技术等为核心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2012年重点组织实施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大宗农作物产地污染物阻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解决农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保障大宗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
    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研究方面:继续突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和推广示范优势。着重开展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村镇生活污水高效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重点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华北集约化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为解决好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环境问题,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降低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障能力、可持续发挥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研究方面:继续发挥环境监测与风险预警评估(包括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监测评价)和农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技术优势,进行有效集成创新,重点组织好国家《村镇环境评价与预警平台建设》、《农业环境数据监测与调查》等重大项目,争取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农村环境指标体系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质量监测提供技术服务。
    二、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科技运行机制,为提高农业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提高农业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的运行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农业环境科技创新工作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结合现代研究院所建设,重点要在以下实现突破:
    一是要继续完善协同研究工作机制。注重突出农业环境科技国家队的行业引领作用,在土壤污染修复、农业环境监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农业建设等领域,与一些地方科研院所、高校研究机构等开展互补性的合作,特别是农业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整合科技资源,相互借力,实现强强合作,一方面扩大农业环境学科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发挥好区域优势,不断促进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和集成产出。
    二是加快成果转化示范功能。农业环境科学是交叉新型科学,也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研究过程既要注重农业环境科学研究为产业发展服务的方向,也要发挥科学研究成果示范的功能,积极吸引社会资源,特别是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应用行列,积极引进“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机制,根据社会需求有目标有重点的进行选题立项,集成技术创新优势,实现科研有产出,产出有应用,应用有效果的最终目的。
    三是不断完善和创新科研项目评价机制。一要突出农业环境科技项目的实用性,突出强调研究项目为生产实际服务的功能,鼓励科技人员选题要注重从生产实际出发,注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二要建立科学评价。要努力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三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激励保障机制,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在合理评价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热情,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多出能解决农业生产实际过程遇到的农业环境问题的科技成果,要多出成果出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环境科技成果。
    通过研究所科研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提高农业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环境科技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环境科技的产业服务、产业支撑能力。
    三、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现代研究院所建设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企业即人,企业最大的资产就是人”,因此推动一个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人的力量不可忽视。要实现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提高为农产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和人才队伍。要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动创造性,要努力推进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进步。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要发挥好人才在学科建设、科技与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团队,全面推进现代研究院所建设,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一是要大力培养人才。要突破常规,选优用优人才,要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国家重要科技平台和重点项目,引进和培养农业环境领域急需人才、紧缺人才;要结合发展需求,探索与知名高校、研究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要继续按照“重点岗位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发挥好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培育功能,加快青年科技骨干培养。要充分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有重点有目标的派遣农业环境科技人员到基地开展项目研究、引导示范,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注重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锻炼和促进青年科技人员成长起来。
    二是加快创新团队建设。以共同科学爱好、共同价值取向、共同文化观念的基础,通过自引、内联、外扩等形式,加快推进农业环境科技领域的创新团队建设,搞活团队内部运行机制,在项目支持、条件支撑、人才配置等方面,重点强化农区污染环境修复、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等创新团队建设,不断凝练技术优势,集成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成果,瞄准国家、地方重大需求,发挥科技引领,产业促动、服务三农的目标。
    三是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要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和贡献大小为评价主体,公开透明、完善评价手段和程序,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根据人才能力与岗位差别,体现岗位价值和人才使用价值,积极探索建立兼顾公平,体现劳动、资本(知识、技能等)、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积极性和贡献率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收益。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激励制度,严格评优程序和名额控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建立向优秀科技人才倾斜的激励机制。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项目主持人,积极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制或项目工资制。积极兑现各类奖励措施,并不断补充完善奖励体系等。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以岗位管理为核心,以课题合作为基础,倡导课题间、部门间的人才合理流动,发挥好人才使用的最大功能,强化聘用合同管理和考核,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市场配置功能,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党委书记  朱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