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往期专题»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所长建言

段爱旺等:抓好科技创新,服务农业生产

【字体:
     2012年一号文件的核心点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技术服务工作,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增强我国的农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国家的长期粮食安全。
    水利是农业最为基础的条件与最重要的保证,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抓好水利工作的迫切性及重要意义。作为专业从事农田水利科研工作的国家级研究所,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灌溉所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研究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住机遇,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使研究所向着“现代化研究所”的目标快速推进,是摆在全所干部职工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经过认真的分析讨论,我们认为研究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并努力取得成果,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一、抓好科技创新工作
    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实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中,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落实到研究所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应当具体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瞄准国际前沿,狠抓原创性创新工作
    我国农业用水刚性短缺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在未来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必须依靠大力创新高效用水技术,特别是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在未来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确保有限的农业用水能够支撑以“高产、高效、优质”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水资源短缺是世界性的问题,各国也都投入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开展农业高效用水相关的研究。因此,农田灌溉研究的科技创新工作,要紧紧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并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研究之中,开展原创性的科技创新工作,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引领国内学科发展,为我国未来的农业高效用水实践提供技术储备。
    2、面向产业需求,提供实用技术
    在抓好原创性技术创新的同时,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还要密切关注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农业生产对节水技术的需求及节水设备产业发展对节水产品研发的需求,针对一些与高效用水相关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通过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多种途径,为我国作物高效用水技术的普应用及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二、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技术服务工作
    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了在科研工作立项时就紧密结合生产需要,根据生产需要开展技术创新之外,还必须加强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并开展相应的技术服务,才能保证科研成果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的生产规模还普遍偏小,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也还很低,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农业高效用水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的对象还主要是基层水利站的技术人员、广大农民用水户,或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业主,限于知识水平及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限制,这些潜在的用户还无法通畅、及时地获得高效用水相关的新成果信息,或是无法正常的使用。针对这种情况,研究所要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通过媒体信息、与基层水利技术推广部门合作、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渠道推广高效用水新技术与新设备,并利用媒体、网络等新途径,为基层用户提供及时的技术服务工作,以确保研究成果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发展及农民创收。
    三、抓好科普教育与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
    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实现科研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农产品安全供给的重要措施。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除了科研人员本身要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及广大农民的科普教育工作。要通过这些工作,建立起强大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与技术服务体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以及充分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保证科技成果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把科普教育及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作为研究所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针对农业高效用水的技术特点及现实需求,开展相关的科普教育与人才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灌溉试验站从业人员、节水产品生产企业技术员及广大农村水利管理技术员的教育与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为做好上述几方面的工作,需要全所上下总动员,并从完善学科发展与管理机制入手,重点落实好如下几项保障措施:
    1、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农业高效用水学科长远发展,以及当前科技创新和服务农业生产的需求,对学科和研究方向进行必要的调整。目标是每个研究室都要有明确的学科方向,以及较为清晰的研究重点;每个学科点都有高水平的领军人物、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及良好的科研条件平台;而每个研究重点都能有明确的带头人,以及相对固定的实验室(或研发基地)。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组建新的研究团队,扩大学科覆盖面并快速提高科研水平;二是要压担子,压苗快长,让年轻优秀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三是送出去培训,将继续鼓励科研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同时选送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初步研究决定每年选派3-5名年轻人才到英语国家培训学习一年,经费由研究所统筹解决。
    2、抓好科技创新基本条件建设。一是要抓好项目规划工作,争取明年能够获得更多的项目立项及国家财政支持;二是抓好新乡七里营综合试验基地的建设,在建设好专家公寓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必要的科研基础设施,争取2012年冬小麦播种时能够全面入住,开展试验研究工作;三是抓好所区建设,包括道路,水电暖系统,以及绿化和职工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年底使研究所的面貌焕然一新。
    3、做好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工作。在人员及运行经费得到较好保障,科研基础平台不断完善,科研经费比较充足的形势下,全体科研人员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上去。一方面要瞄准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的探索研究,出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引领学科发展,是谓“顶天”;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出高质量的实用成果,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为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是谓“立地”。要通过合理谋划,全面统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4、加强制度保障。要通过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研究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协调好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技术服务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和同步提高。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高效用水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之中,为推动我国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段爱旺、黄修桥、周子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