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工人日报]把秧苗种在“电脑键盘”上

——22项专利“簇拥”钵苗机插新技术

【字体:
    本报讯(记者黄哲雯) 为适应我国水稻产业技术转型需求,针对传统水稻毯苗机插技术取秧不均、伤秧伤根严重、漏秧率高、插后返青慢等问题,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机插新技术。
    该技术研发的钵形毯状秧盘,秧苗种在秧盘上呈上毯下钵,看上去就像秧苗种在了“电脑键盘”上,不仅可以做到定量定位按钵取秧,且培育出的秧苗综合素质好。
    该项研究成果属国内外首创,是我国在水稻机插技术方面的一次创新和革命,克服了引进日本、韩国技术后造成的“水土不服”。此项技术现已获得9项发明专利授权,13项实用新型专利。
    黑龙江农垦作为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基地,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垦区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2300多万亩,基本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但是,由于水稻机插采用了传统子盘育秧、毯苗机插技术,存在伤秧伤根严重、插后缓苗期长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
    2009年,黑龙江农垦农业局利用中国农科院与黑龙江农垦科技合作平台,率先引入水稻所独创的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在建三江、牡丹江、红兴隆等8个农场开展试验示范,示范当年就取得喜人的效果。与传统机插技术相比,钵苗机插技术返青提早4~7天,平均增产达12.4%。为进一步完善该技术,水稻所研究人员不断改进,使该技术更趋实用性、适用性,并在垦区得以迅速推广,应用面积从2010年的50多万亩,迅速扩大到目前的1500多万亩,已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子盘育秧机插技术。
    该技术操作方便、省工省力,机插后伤秧伤根少、返青快,增产效果好。尤其在今年东北稻区低温春涝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该技术育成的秧苗依旧保持良好长势,防御低温春涝作用明显。
    应用该技术还可实现亩增收200元,其中亩增产50公斤、增效150元;节省育秧及补秧成本30~50元。目前,该技术已在黑龙江、浙江、吉林、宁夏等20多个省市区试验和示范应用,江苏、安徽等地农业部门相继组织技术人员到垦区考察学习,纷纷加大推广力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