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人民网]我国骨素加工技术重大突破 骨头变“超级牛奶”

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已实现直接经济效益70多亿元

【字体:
    人民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蒋建科)传统消费理念中把“骨头不当肉”的历史今天被彻底改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今天举行发布会,公布了该所和山东悦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骨素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成果,由业内权威专家孙宝国院士任组长的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实现系列重大突破,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博士介绍说,吃肉吐骨头,应该是个常识问题,然而,人们不了解的是,可食性动物骨中含有11%-16%的优质蛋白,约为牛奶中蛋白含量的3-5倍。我国每年产生1000多万吨的畜禽屠宰骨副产物,含有约200万吨的动物蛋白,以肉蛋白含量折算,相当于新疆内蒙两地区每年肉类蛋白含量的2.5倍。而我国可食性骨深加工比例不足10%,大部分用于加工低端产品或者直接遗弃,这些极其宝贵的资源不仅没有很好利用,还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 成为悬而未决的世界性难题,一直困扰着国际食品加工界。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春晖博士带领的创新团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突破了原料骨前处理技术与装备,攻克了热压高效抽提技术与装备,研制了节能高效浓缩技术与装备,突破了骨素风味增益生香技术与装备,实现了联产加工,研发了骨素、高汤、骨油、硫酸软骨素、呈味肽基料和骨素肉味香精等高附加值产品,从而使以前无法很好利用的蛋白质得到充分开发,被形象地誉为“超级牛奶”,满足了餐饮业、方便食品产业、肉制品加工以及家庭厨房对营养、美味、自然、健康、安全的骨源食品的消费需求,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禽骨综合利用新模式,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共获得授权专利30项,为全球畜禽屠宰行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
    据悉,该项成果已经推广应用到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和越南的20多家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70多亿元,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