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选育改良及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获突破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13
12月3日,甘肃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牦牛选育改良及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经鉴定,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是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的重要生产与生活资源。
通过研究,科研人员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个GeneBank牦牛基因序列登录号,加快了牦牛的选育进程,为牦牛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首次克隆了牦牛脂蛋白脂肪酶基因和肌肉抑制素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测定了它们在牦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同时,将牦牛乳铁蛋白基因和铁调素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并确定了表达产物的抗菌活性,为牦牛重要功能基因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科研人员通过品种选育和杂交等改良技术,提高了牦牛的抗逆性和生产性能。繁育甘南牦牛2.36万头,推广甘南牦牛种牛4750头。利用大通牦牛种牛及其细管冻精杂交改良甘南牦牛,累计改良甘南牦牛24.98万头,提高了牦牛生产效能。
甘南牦牛通过了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农业部业也颁布实施了《天祝白牦牛》、《大通牦牛》行业标准,这对进一步开发利用甘南牦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讯员 符金钟)
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是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的重要生产与生活资源。
通过研究,科研人员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个GeneBank牦牛基因序列登录号,加快了牦牛的选育进程,为牦牛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首次克隆了牦牛脂蛋白脂肪酶基因和肌肉抑制素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测定了它们在牦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同时,将牦牛乳铁蛋白基因和铁调素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并确定了表达产物的抗菌活性,为牦牛重要功能基因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科研人员通过品种选育和杂交等改良技术,提高了牦牛的抗逆性和生产性能。繁育甘南牦牛2.36万头,推广甘南牦牛种牛4750头。利用大通牦牛种牛及其细管冻精杂交改良甘南牦牛,累计改良甘南牦牛24.98万头,提高了牦牛生产效能。
甘南牦牛通过了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农业部业也颁布实施了《天祝白牦牛》、《大通牦牛》行业标准,这对进一步开发利用甘南牦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讯员 符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