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华
刘秉华的科研人生与小麦结缘,与创新相伴,与突破性成果相随。他创立太谷不育基因定位新方法,创造矮败小麦,创建小麦高效育种平台,育成集高产、稳产、多抗于一体的小麦品种轮选987,该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10 年而不衰。
创立定位方法 完成太谷不育基因定位
1979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收第一届学生,刘秉华考取了作物所研究员、爱国华侨科学家邓景扬博士的研究生。也许是命中注定,刘秉华来到农科院时,一下子就撞上了矮败小麦的祖宗——太谷核不育小麦。1972 年,山西省太谷县农民技术员高忠丽发现了一株特殊的小麦,远看穗子半透明,近看雄花败育,雌蕊发育正常,后来被邓景扬定名为太谷核不育小麦。1980 年,邓景扬在《作物学报》上刊发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明确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从此之后,“太谷核不育小麦”开始堂而皇之走进人们的视野。
知道太谷小麦是显性核不育以后,下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基因定位。为此,邓先生访问了美国、英国、法国和国际小麦改良中心,向多位专家请教太谷不育基因定位方法,都没得到明确答复。回国后他又请教数位专家,也没有给出完整定位方案。这个时候刘秉华出场了。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对刘秉华来说是再恰当不过,他老家人说,“这孩子小时侯就爱琢磨个事儿,不出名堂不罢休。”刘秉华要挑战这个大难题还有一点儿自信,早在农村锻炼和中学执教时,他几乎研读了所有版本的遗传学,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思索,做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编写了上百道遗传学题,积淀了较深的遗传学功底和对遗传研究的浓厚兴趣,这样他就主动请缨承担这一任务。
这项研究,难,太难了。刘秉华处于焦灼中,查阅相关文献,苦思冥想,走路、吃饭都在想,常规方法是单体分析,但太谷小麦只能作母本,单体分析不可用。怎么办?有一天,研究生集体宿舍靠窗的上铺上,刘秉华两手交叉在脑后,两腿伸直,两脚盘起,两眼望着天花板,突然来了灵感,“用端体分析”,于是急忙坐起将想法演算了一遍,定位的路子通了。他很兴奋,及时将想法告诉了导师,导师将信将疑,前人没用过的方法能行吗?疑问挂在导师脸上,刘秉华说,放心吧老师,我已经推算多遍了。从此以后他就更忙了,从国内外收集齐42 个中国春小麦端体,在北京大田和温室播种、杂交、取材,还到昆明、西宁加代,其他时间就是看显微镜,一坐就是半天,经常工作到深夜,一个幼穗一个幼穗地看,逐株记载染色体组成,工作量很大,很大,而他毫不动摇地坚持,坚持……
与此同时,他还在做另外一个试验,他想把不育基因转移到四倍体的硬粒小麦中。凭着自己对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行为的深刻了解,根据硬粒小麦与太谷不育小麦回交后代不育株越来越少的事实,认识到太谷不育基因不在A、B 组的14 对染色体上,而是在D 组7 对中的某一染色体上。在回交后代他还得到14 对A、B 组染色体加上1 个D组单价体的不育株,这个唯一的单价体就是携带不育基因的染色体。经端体测验和分析,太谷不育基因定位在4D 染色体短臂、距着丝点31.16 个交换单位处。这个巧妙设计,不仅使工作量大大缩减,只用了原方案工作量的1/21,而且定位的准确性高,受到谈家祯、庄巧生、曹宗巽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国外同行的好评。国际上将太谷不育基因命名为Ms2。1998 年,以邓景扬领头的这项基因定位与发现、鉴定等成果一起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而刘秉华也成为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
创造矮败小麦 开启育种方法创新之门
遗传育种学家非常重视寻找或创制标记性状,以便根据标记性状间接地或及早地对目标性状进行选择,以提高品种改良成效。太谷不育小麦用于育种实践,遇到的问题是必须在抽穗开花期人工分出不育株与可育株,更大的问题是轮选群体植株逐轮升高。对此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做标记,给太谷不育小麦做蓝粒标记。各单位做了大量杂交试验,结果:不育与蓝粒有时连上了,后代又分开了,总不能紧密地连在一起。刘秉华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同时又分析了硬粒小麦蓝粒不育株的资料,认为蓝粒基因是位于4E 染色体长臂,很难与位于4D 染色体短臂的不育基因紧密连锁。他陷入沉思。就在这时,他看到作物学报关于矮变一号小麦基因定位的论文,实验做得好,资料也完备,只是分析出点问题,把矮秆基因定位在2A 和4D 上。刘秉华综合分析前人实验资料,明确矮秆基因与2A 无关,只位于4D 染色体上。这时他自然联想到自己定位太谷不育基因在4D 上的结果,用矮秆给太谷不育小麦做标记性状的想法油然而生,即着手用矮变一号小麦给太谷不育小麦杂交。矮变一号是世界上最矮的小麦,株高不足30 公分。他调查得到的321 株测交后代,高秆162 株,都不育,矮秆159 株,都可育,惊奇地发现不育基因总是与高秆基因相伴,可育基因总是与矮秆基因相随。研究目标是让不育与矮秆走到一起,锁定在4D 染色体短臂上。这时还有人做与刘秉华同样的工作,认为这种矮的不育小麦不能得到。刘秉华没有气馁,相信两个基因之间总会有间隔,有间隔就可能发生断裂、交换和重组,不育基因与矮秆基因就能走到一起,获得矮秆不育小麦。
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得到以后才越觉珍贵。多数人还坚持做蓝粒标记,刘秉华相信自己的判断,决定按照确定的方向干下去。独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一间简易的平房,既办公,又做试验。最要命的是当年没有试验地。没有试验地,如同猎手没了猎场。“材料要种,试验不能停!”刘秉华来到自己原先的试验地播种。他在前边开沟,助手杨丽在后边点种。一周后幼苗出土,在他们精心护理下茁壮成长。翌年5 月初,小麦抽穗了,他又满怀希望地开始调查。一株一株量株高,查育性,记载本上出现的是高的不育,矮的可育,记了一页又一页,总共是3 248 株,仍没能找到需要的矮秆不育小麦。第二年,领导分给他三分试验地,其旁边是长满籽粒苋和堆满垃圾的荒地。为扩大试验面积,他和助手杨丽带上铁锹和耙子,除杂草,清垃圾,干了一个星期,又开出了半亩地。就在这块地上,他又向着预定的目标进发,测交群体增加到5 216 株。1988 年5 月初,刘秉华又开始田间调查。那天午后,阳光有些灼热,看了一上午的他,简单吃了点午饭又来到试验地,继续量株高,查育性,期盼找到那个有特质的小麦。突然,他手停下了,手边的这株矮个子小麦,雄性败育,颖壳张开。刘秉华揉了揉眼,抬头看看天。随后,他急急地叫助手,“杨丽杨丽!”“快过来看!”待杨丽到近前,他说:“就是它了!这株矮个子小麦雄花完全败育,它就是我们想要的啊。”累计8 785 株过后,他终于选到了1 株又矮又败的小麦,这就是矮败小麦,这就是矮败小麦的祖先。
1988 年秋,他将那株矮不育小麦上的235 粒种子精心播入土中。翌年,在经过漫长等待之后,在235 株中分离出108 个矮秆株,表现雄性败育,127 个非矮秆株,表现正常可育,完全符合预期结果。矮秆不育小麦衍生后代群体的一半是矮秆不育株,另一半是非矮秆可育株,两者的株高差异一目了然,省去人工区分育性;在矮败小麦群体中,接受花粉的不育株在下,提供花粉的可育株在上,异交结实率高;矮秆不育株靠异交结实,非矮秆可育株种靠自交结实,矮败小麦兼有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的特性,是高效育种工具,可方便有效地用于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开启了创新小麦育种方法之门。
创建高效平台 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矮败小麦是宝贵遗传资源,理想的育种工具,用它出品种,出突破性品种,还要有相应的方法与技术。对此刘秉华开始了新的创新征程,他要研究一套高效育种方法。在以后的10 年中,他很少参加讨论会、观摩会等,好像突然从人间蒸发了,只闻其声,看他发表的文章,难见其人。刘秉华去哪啦?他在小麦试验地,在北京的试验地,新乡的试验地。
1992 年他组建了第一个矮败小麦轮选群体。他精心挑选了20 个亲本,其中有主栽品种,有抗病、抗倒的,北方及黄淮麦区的品种,还有1/3 是名不见经传的遗传种质,构成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群体。通过群体内不育株与可育株杂交,进行基因交流,产生新类型;经过选择,优化基因。一轮又一轮的杂交与选择,群体不断得到改良。群体内每个可育株都是一个复交F1,一亩轮选群体有上万种基因组合,从中不断选出各具特色的新品种。
轮选育种成败的关键:如何使群体逐轮优化,如何把优良后代选出耒,培育成好品种?刘秉华有句格言:小麦生长季节在试验地反复走,反复看,反复想,把试验田走道踩成路,看得入微,想出道道,就离成功不远了。反复,成了座右铭,他的路就是这样反复出来的。他常常天刚亮就下地,天黑才回家。每逢刮风下雨,不等雨完全停,就去试验地,看看育种材料有无倒伏。
经过10 年反复探索与实践,轮选群体得到显著改良,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大幅度提升,类型多,优良植株多,一派喜人景象。庄巧生先生看了,高兴地笑了!小麦育种同行看了,伸出了大拇指!
2003 年国家新品种展示,46 个品种参试,在产量位居前10 名的品种中,用矮败小麦技术育成的品种占5 个,轮选987、轮选981、轮选201 分居第一、第二、第三名。轮选987 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14.8%,区试点最高亩产715 公斤,其还抗病、抗寒、耐旱、抗干热风和穗发芽,农民说“轮选987 好种易管,产量高,一亩多收一两百斤”。
1991 年他收到新乡县农民张清海的一封信,恳求得到一些矮败种子,刘秉华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就这样,刘秉华多了个试验场地——张清海家的农田。他常奔波于北京和新乡之间,路,从北京绵延到河南,又从河南伸展到北京,反复地走,踩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结结实实的路。
2003 年,农业部组织召开“矮败小麦创制与高效育种新体系”成果鉴定会,庄巧生等5 位院士参加的鉴定委员会认为,“矮败小麦这个独特的遗传资源属国际首创”,“该项研究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发展潜力大,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乡人的热情感动了刘秉华,他向院里建议,在小麦生产大省河南建立矮败小麦研究中心。2006 年5 月28 日,设在河南新乡的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挂牌成立。
迄今,矮败小麦已应用到上百个单位,育成42 个品种,还有数十个品种参加各级区域试验,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矮败小麦的创新,将对世界小麦育种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新技术新体系,这项对小麦育种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2010 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