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苏棉14号的选育与应用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4-04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李卫华,陈萍,王阶祥,胡新燕,杨峰,纵瑞收,杨梅,张正敏,李敬,何金龙,丁震乾,宋锦花,王允才,马同富,桂发银,佟俊华
- 起 止 时 间 :1990年1月—2000年6月
- 获 奖 情 况 :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苏棉14号,原名徐州203,组合为(苏棉5号×徐州141)×中棉所19,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历经12年育成的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199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2000年通过全国审定。该品种产量高,1996—1997年参加江苏省抗病棉区试,1997—1998年升入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区试,平均亩产皮棉96公斤以上,比对照增产5.36%—22.2%。1998年和2000年在江苏省邳州市和河南省商丘市示范种植,亩产皮棉分别为143.6公斤和170.26公斤。高抗枯萎病,病指仅1.48,抗黄萎病,病指11.54,是“九五”期间江苏省审定的棉花品种中惟一既比泗棉3号增产显著、又抗黄萎病的品种,产量与抗黄萎病性得到了同步改良。纤维品质较好,1998年农业部品质监督检测中心测定,2.5%跨长28.9mm,比强23.6g/tex,马克隆值4.7。推广面积较大,累计在苏鲁豫皖接壤的淮北地区示范推广1447.8万亩,其中2000至2002年推广865.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