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油用型花生新品种中花5号和中花7号的选育与应用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4-04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廖伯寿,唐桂英,雷永,高广金,李栋,付玲,刘增林,崔富华,姜慧芳,孙付山,周治中,周开平,罗建文,王圣玉,谢大明
- 起 止 时 间 :1986年1月—2003年6月
- 获 奖 情 况 :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针对我国花生榨油比例高(55%以上)而生产上长期缺乏高油高产品种的状况,采用不同遗传背景亲本杂交和定向选择,培育出优质油用型花生新品种中花5号(1998年湖北、四川和全国审定)和中花7号(2000)年湖北审定)。
中花5号含油量55.43%,比对照中花4号(50.81%)高4,62个百分点,在全国(长江流域片)区试中平均荚果亩产306.8公斤,比对照增产10.52%,达极显著水平并居首位;出仁率75.4%,单位面积产油量(荚果产量、出仁率、含油量)比对照高27.2%;早熟(全生育期125天以内)。2,年获国家科技攻关新品种后补助奖励。
中花7号含油量55.83%,比中花4号高5.02个百分点,在湖北省区试中平均荚果亩产277.4公斤,比对照增产13.6%,达极显著水平并居首位;出仁率75.2%,亩产油量比对照高32.8%;早熟。2001年获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项目资助。
两品种均具高含油量、高产、高出仁率、高产油量、早熟等特性,含油量和产油量居国内外育成花生品种之首,是利用加性和上位性遗传效应获得含油量超亲优势的成功先例。中花5号固氮能力强、抗旱、抗叶斑病,适应瘠薄旱坡地和麦茬夏播种植,中花7号耐渍、耐荫蔽、耐贮能力强,适应与棉花、果树套种及水田地膜栽培,二者形成了长江流域及豫南地区理想的油用型配套品种体系。
1999年以来,两品种已在湖北、河南、四川等省累计种植943.8万亩(不完全统计),创经济效益7.26亿元,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油脂供给、促进加工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及生态效益。
中花5号含油量55.43%,比对照中花4号(50.81%)高4,62个百分点,在全国(长江流域片)区试中平均荚果亩产306.8公斤,比对照增产10.52%,达极显著水平并居首位;出仁率75.4%,单位面积产油量(荚果产量、出仁率、含油量)比对照高27.2%;早熟(全生育期125天以内)。2,年获国家科技攻关新品种后补助奖励。
中花7号含油量55.83%,比中花4号高5.02个百分点,在湖北省区试中平均荚果亩产277.4公斤,比对照增产13.6%,达极显著水平并居首位;出仁率75.2%,亩产油量比对照高32.8%;早熟。2001年获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项目资助。
两品种均具高含油量、高产、高出仁率、高产油量、早熟等特性,含油量和产油量居国内外育成花生品种之首,是利用加性和上位性遗传效应获得含油量超亲优势的成功先例。中花5号固氮能力强、抗旱、抗叶斑病,适应瘠薄旱坡地和麦茬夏播种植,中花7号耐渍、耐荫蔽、耐贮能力强,适应与棉花、果树套种及水田地膜栽培,二者形成了长江流域及豫南地区理想的油用型配套品种体系。
1999年以来,两品种已在湖北、河南、四川等省累计种植943.8万亩(不完全统计),创经济效益7.26亿元,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油脂供给、促进加工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及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