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及育种利用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4-04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
- 主要完成人员:马代夫,郭小丁,刘庆昌,孙近友,李洪民,唐君,李秀英,张允刚,谢逸萍,李玉侠,翟红,张华,李惟基,钮福祥,李强
- 起 止 时 间 :1990年1月—2002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1. 资源研究:完善甘薯品种资源农艺性状调查、抗病性、耐逆性鉴定和品质分析方法,设计出甘薯品种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
2. 资源提供:向国内近20家甘薯育种单位提供种质资源500余份次。
3. 育种利用:利用这些资源共选育出33个新品种、16个甘薯专用型品种、26个新品系、19份优异育种材料。
4. 推广应用:新选育品种在“九五”、“十五”期间累计推广种植约11400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64.98亿元。
5. 基础研究:探明了低倍体种间杂种与甘薯杂交低结实性的原因。探索出有效利用低倍体近缘野生种的体细胞杂交法和幼胚培养法,国内外首次获得种间杂种后代;建立了甘薯外源基因导入技术体系,获得表达OCI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6. 发表论文:发表学术论文85篇,其中SCI收录2篇,学报级19篇。
2. 资源提供:向国内近20家甘薯育种单位提供种质资源500余份次。
3. 育种利用:利用这些资源共选育出33个新品种、16个甘薯专用型品种、26个新品系、19份优异育种材料。
4. 推广应用:新选育品种在“九五”、“十五”期间累计推广种植约11400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64.98亿元。
5. 基础研究:探明了低倍体种间杂种与甘薯杂交低结实性的原因。探索出有效利用低倍体近缘野生种的体细胞杂交法和幼胚培养法,国内外首次获得种间杂种后代;建立了甘薯外源基因导入技术体系,获得表达OCI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6. 发表论文:发表学术论文85篇,其中SCI收录2篇,学报级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