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几种主要害鼠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及持续控制技术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3-26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董维惠,杨爱莲,张卓然,侯希贤,苏红田,乔峰,杨玉平,潘建梅,周延林,郑双悦,达丽,郭永萍,王永光,安玉亮,马爱实
- 起 止 时 间 :1997年1月—2004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野外定点连续监测21年,重点查清了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的数量变动规律。长爪沙鼠数量变动具有周期性,每个周期约14—16年,上升期2年,高峰期1年,下降期2年,低谷期9—11年。黑线仓鼠的数量历经21年尚未显现出周期性,高峰期1年,下降期2年,低谷期较长。建立预测方程连续15年进行预报,共发布《鼠情报告》46期,预测准确率平均85%以上。草原鼠害持续控制技术,是通过定点连续监测,掌握鼠类数量变动规律,开展预测预报;在数量上升初期利用常用杀鼠剂主动防治,防止向高峰发展;在低谷期开展以生态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保护和招引鼠类天敌,将鼠密度长期控制在危害阈值之下。
该项成果的各项技术,包括监测、预报、生态防治和持续控制等技术已经成熟,2001~2005年在吉林、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等省(区)草原和农区的农田及饲草饲料地推广应用,防治鼠害30690.50万亩,挽回牧草损失245523.44万kg,新增产值122762.0万元,增收节支费85933.40万元,年均17186.68万元。
该项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21年连续监测、掌握鼠类数量变动规律、15年预测预报和持续控制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成果的各项技术,包括监测、预报、生态防治和持续控制等技术已经成熟,2001~2005年在吉林、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等省(区)草原和农区的农田及饲草饲料地推广应用,防治鼠害30690.50万亩,挽回牧草损失245523.44万kg,新增产值122762.0万元,增收节支费85933.40万元,年均17186.68万元。
该项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21年连续监测、掌握鼠类数量变动规律、15年预测预报和持续控制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