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3-26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
- 主要完成人员:臧巩固,王玉富,彭源德,胡镇修,关凤芝,赵立宁,金关荣,傅福道,康庆华,郑科,陈建华,揭雨成,宋宪友,段盛文,杨学芬,薛召东
- 起 止 时 间 :2004年1月—2006年1月
- 获 奖 情 况 :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1) 研究选育优质高产亚麻新品种的新技术,目前审定或已登记5个亚麻新品种,选育出一批新品系。其中早熟品种"中亚麻1号"的育成结束了我国南方没有审定或登记的纤维亚麻品种的历史。
(2) 研究亚麻快速生物脱胶技术及相应的工艺流程,形成了脱胶周期短、纤维产量高、品质提高、环境污染减轻的微生物脱胶技术体系。创我国亚麻沤麻历史记录。平均每亩增收87元。
(3) 研究适应于我国南方亚麻的栽培技术,建立了3套不同的栽培技术模式。其中云南冬播亚麻栽培技术模式产量达到9000kg/公顷。创世界一流的亚麻单产。
(4) 研究利用转基因、外源DNA导入、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远缘杂交幼胚离体培养等生物技术应用于亚麻育种,建立了一批新技术,创制出一批新种质。亚麻转基因、外源DNA导入、远缘杂交幼胚离体培养等生物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填补了国内在亚麻研究领域的空白。
(5) 研究亚麻副产物多梯度综合利用技术,形成了亚麻主要副产品亚麻屑的农业循环利用技术。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亚麻主要副产品亚麻屑的多梯度农业循环利用体系。
应用情况:在黑龙江、云南、湖南、浙江等省建立了新品种及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在云南、浙江、湖南、贵州、山西等地建立了全国亚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基地9处。在浙江开化建立了亚麻快速脱胶技术中试生产线一条(包括菌种繁殖、菌液生产、脱胶、制纤等)。2002~2005年亚麻新品种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推广面积总计84.611万亩。
社会及经济效益:本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带动亚麻种植业的大力发展,对解决亚麻原料发展严重滞后的矛盾、增加农民和企业收入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2002~2005年共计创造纯经济效益18531.47万元。
(2) 研究亚麻快速生物脱胶技术及相应的工艺流程,形成了脱胶周期短、纤维产量高、品质提高、环境污染减轻的微生物脱胶技术体系。创我国亚麻沤麻历史记录。平均每亩增收87元。
(3) 研究适应于我国南方亚麻的栽培技术,建立了3套不同的栽培技术模式。其中云南冬播亚麻栽培技术模式产量达到9000kg/公顷。创世界一流的亚麻单产。
(4) 研究利用转基因、外源DNA导入、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远缘杂交幼胚离体培养等生物技术应用于亚麻育种,建立了一批新技术,创制出一批新种质。亚麻转基因、外源DNA导入、远缘杂交幼胚离体培养等生物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填补了国内在亚麻研究领域的空白。
(5) 研究亚麻副产物多梯度综合利用技术,形成了亚麻主要副产品亚麻屑的农业循环利用技术。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亚麻主要副产品亚麻屑的多梯度农业循环利用体系。
应用情况:在黑龙江、云南、湖南、浙江等省建立了新品种及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在云南、浙江、湖南、贵州、山西等地建立了全国亚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基地9处。在浙江开化建立了亚麻快速脱胶技术中试生产线一条(包括菌种繁殖、菌液生产、脱胶、制纤等)。2002~2005年亚麻新品种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推广面积总计84.611万亩。
社会及经济效益:本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带动亚麻种植业的大力发展,对解决亚麻原料发展严重滞后的矛盾、增加农民和企业收入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2002~2005年共计创造纯经济效益18531.4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