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穗瘟和叶瘟抗性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3-26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庄杰云,郑康乐,吴建利,柴荣耀,樊叶杨,屠国庆,金敏忠,曹立勇,饶志明,马良勇
- 起 止 时 间 :1997年1月—2005年7月
- 获 奖 情 况 :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应用中156/谷梅2号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开展稻瘟病抗性和产量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性结果:
(1) 发现谷梅2号携带4个以上主效基因或基因簇,并将一个具有广谱和全生育期抗性的基因簇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将一个抗性基因(Pibgm)定位于第2染色体长臂近末端处。
(2) 发现第12染色体上的Pi24 (t)仅控制叶瘟抗性,首次明确揭示出同一个抗稻瘟病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表现抗感差异;发现第6染色体上的Pi25 (t)兼抗叶瘟和穗瘟,具有重要的育种应用价值。在国际上注册了 Pi24 (t)和Pi25 (t),并就检测 Pi25 (t)的新标记申报了 2个国家发明专利。
(3) 发现同一个抗稻瘟病基因簇内Pi25 (t)和Pi26 (t)基因的协同作用是广谱抗性的重要遗传基础,发现控制不同小种部分抗性的QTL对水稻田间的部分抗性具有协同作用,提高了对水稻广谱抗性遗传基础的认识。
(4) 发现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对产量性状的遗传累赘,并分析了存在遗传累赘的 Pi25 (t)区间的遗传特点,为在水稻育种中有效利用Pi25 (t)抗性基因提供了依据。
(1) 发现谷梅2号携带4个以上主效基因或基因簇,并将一个具有广谱和全生育期抗性的基因簇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将一个抗性基因(Pibgm)定位于第2染色体长臂近末端处。
(2) 发现第12染色体上的Pi24 (t)仅控制叶瘟抗性,首次明确揭示出同一个抗稻瘟病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表现抗感差异;发现第6染色体上的Pi25 (t)兼抗叶瘟和穗瘟,具有重要的育种应用价值。在国际上注册了 Pi24 (t)和Pi25 (t),并就检测 Pi25 (t)的新标记申报了 2个国家发明专利。
(3) 发现同一个抗稻瘟病基因簇内Pi25 (t)和Pi26 (t)基因的协同作用是广谱抗性的重要遗传基础,发现控制不同小种部分抗性的QTL对水稻田间的部分抗性具有协同作用,提高了对水稻广谱抗性遗传基础的认识。
(4) 发现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对产量性状的遗传累赘,并分析了存在遗传累赘的 Pi25 (t)区间的遗传特点,为在水稻育种中有效利用Pi25 (t)抗性基因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