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玉米种植管理系统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3-26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 主要完成人员:诸叶平,郭新宇,李世娟,孙开梦,鄂越,严定春,周国民,王纪华,丘耘,于向鸿,刘升平,范瑾,崔晓阳,王宝义,熊双林,张格锋,刘昌文
- 起 止 时 间 :2003年1月—2005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成果是在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2003AA209032)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4042026) 资助下完成的。
成果以玉米为对象,开展了作物-环境-技术关系的数字化研究,提出了玉米数字化种植与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框架;研究开发了数字化玉米种植管理系统;实现了玉米逐日生长模拟、产量与品质的动态预测、氮肥污染控制、玉米生长模拟模型和玉米管理知识模型的耦合、玉米生长模拟模型与WebGIS的集成应用、跨平台的玉米模拟模型远程共享;提出了玉米模拟三维动态可视化的思想,开发了玉米可视化设计工具,实现了玉米模拟三维可视化及其网络应用;具有综合农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模拟模型等技术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鲜明特色,为玉米生产系统动态预测、管理决策、调控、设计和分析评价提供了数字化工具。在课题研制过程中共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登记6项。
本研究瞄准数字农业前沿技术,起点高;面向农业生产和管理、面向应用;充分收集和分析玉米生产管理信息,对品种一环境一措施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解析、提炼和综合,建立可靠的模型系统,奠定了准确决策的基础;研究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实现作物生产管理数字化和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中央与地方单位相结合,优势互补;研究开发与生产实验相结合,与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和生产部门密切合作;在应用中完善,在实践中发展。已在北京、河北、山东、新疆、江苏和辽宁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在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数字化设计、节约型生产、环境保护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成果可用于玉米数字化模拟、设计和管理,包括产量和品质目标确定、品种选择、玉米生长模拟、水肥运筹、过程控制、病虫害防治、资源合理调配、生产效益分析、环境保护控制、基于WebGIS的模拟信息分析和生产管理知识传播等。
成果以玉米为对象,开展了作物-环境-技术关系的数字化研究,提出了玉米数字化种植与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框架;研究开发了数字化玉米种植管理系统;实现了玉米逐日生长模拟、产量与品质的动态预测、氮肥污染控制、玉米生长模拟模型和玉米管理知识模型的耦合、玉米生长模拟模型与WebGIS的集成应用、跨平台的玉米模拟模型远程共享;提出了玉米模拟三维动态可视化的思想,开发了玉米可视化设计工具,实现了玉米模拟三维可视化及其网络应用;具有综合农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模拟模型等技术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鲜明特色,为玉米生产系统动态预测、管理决策、调控、设计和分析评价提供了数字化工具。在课题研制过程中共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登记6项。
本研究瞄准数字农业前沿技术,起点高;面向农业生产和管理、面向应用;充分收集和分析玉米生产管理信息,对品种一环境一措施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解析、提炼和综合,建立可靠的模型系统,奠定了准确决策的基础;研究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实现作物生产管理数字化和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中央与地方单位相结合,优势互补;研究开发与生产实验相结合,与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和生产部门密切合作;在应用中完善,在实践中发展。已在北京、河北、山东、新疆、江苏和辽宁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在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数字化设计、节约型生产、环境保护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成果可用于玉米数字化模拟、设计和管理,包括产量和品质目标确定、品种选择、玉米生长模拟、水肥运筹、过程控制、病虫害防治、资源合理调配、生产效益分析、环境保护控制、基于WebGIS的模拟信息分析和生产管理知识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