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多基因聚合体YW243的创制、鉴定和改良利用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3-26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陈孝,张增艳,辛志勇,林志珊,马有志,杜丽璞,谢皓,徐惠君,牛永春,李连城,陈新民,钱幼亭,盛宝钦,吴立人, 段霞瑜
- 起 止 时 间 :1991年11月—2005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通过花药培养把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黑麦三个种属含有的抗条锈、叶锈、秆锈、白粉、黄矮病的基因聚合到一个普通小麦类型的新种质YW243中。
采用经典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基因组原位杂交和相关的SSR、 AFLP、 RFLP、 RAPD 标记、醇溶蛋白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电泳图谱等解析了 YW243的遗传组成、抗性基因类别,确认其为含有普通小麦一中间偃麦草一黑麦3属抗病基因的杂种,含有Bdv2、 Pm4、 Pm8、 Yrl、 Yr2、 Yr9、 YrX、 Lr26和Sr31等9个抗病基因。
YW243所含的抗条锈病基因YrX为未知的新基因,其定位在2BL染色体臂上。并筛选出与该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M54E63700、 M54E64699 (与YrX 基因的遗传距离为9.27cM)、SSR标记Xgwm388和Xgwm501 (与YrX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7.9cM、23.5cM)和RAPD标记OPY08700。并检测到与Yrl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gwm372。
以YW243为亲本,与白粉病抗谱不同或抗性更强的基因Pm2 +6、Pm21载体和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回交转育,对YW243进行改良和新基因的重组,选育出丰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系4个CB031、CB032、CB034 (CB034 -71)、CB035。其中CB031和CB034-71已分别进入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国家级区试、长江上游冬麦区国家级预试圃和贵州省小麦区试。利用玉米花粉杂交技术和自交纯合的方法,获得白粉病抗谱更广,抗性更强的双单倍体WM16、WM21, WM30、WM42 - 1和04P161等新种质10个。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临汾小麦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四川绵阳市农科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等单位也以YW243为抗病亲本,进行回交转育,已选育出高代品系1个参加了山西省区试和生产试验,40余个品系参加鉴定和品比试验。育种实践证明多基因聚合体YW243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和杂交配合力,可广泛地应用于冬、春小麦的遗传改良。
本研究创建的技术体系和相关的资料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并被其他粮食作物的种质改良和遗传育种所借鉴。
采用经典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基因组原位杂交和相关的SSR、 AFLP、 RFLP、 RAPD 标记、醇溶蛋白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电泳图谱等解析了 YW243的遗传组成、抗性基因类别,确认其为含有普通小麦一中间偃麦草一黑麦3属抗病基因的杂种,含有Bdv2、 Pm4、 Pm8、 Yrl、 Yr2、 Yr9、 YrX、 Lr26和Sr31等9个抗病基因。
YW243所含的抗条锈病基因YrX为未知的新基因,其定位在2BL染色体臂上。并筛选出与该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M54E63700、 M54E64699 (与YrX 基因的遗传距离为9.27cM)、SSR标记Xgwm388和Xgwm501 (与YrX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7.9cM、23.5cM)和RAPD标记OPY08700。并检测到与Yrl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gwm372。
以YW243为亲本,与白粉病抗谱不同或抗性更强的基因Pm2 +6、Pm21载体和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回交转育,对YW243进行改良和新基因的重组,选育出丰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系4个CB031、CB032、CB034 (CB034 -71)、CB035。其中CB031和CB034-71已分别进入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国家级区试、长江上游冬麦区国家级预试圃和贵州省小麦区试。利用玉米花粉杂交技术和自交纯合的方法,获得白粉病抗谱更广,抗性更强的双单倍体WM16、WM21, WM30、WM42 - 1和04P161等新种质10个。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临汾小麦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四川绵阳市农科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等单位也以YW243为抗病亲本,进行回交转育,已选育出高代品系1个参加了山西省区试和生产试验,40余个品系参加鉴定和品比试验。育种实践证明多基因聚合体YW243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和杂交配合力,可广泛地应用于冬、春小麦的遗传改良。
本研究创建的技术体系和相关的资料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并被其他粮食作物的种质改良和遗传育种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