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院级奖成果

枸杞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草原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刘爱萍,徐林波,陈红印,范光明,张礼生
  • 起  止  时  间 :2006年—2009年
  • 获  奖  情  况 :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枸杞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项目组针对枸杞主要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开展深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及大量室内试验,发现枸杞害虫天敌30种,其中新种1个,新记录种1个;明确了优势天敌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发生规律、寄主专一性,提出室内饲养扩繁技术和田间释放方法,形成了一套天敌昆虫饲养繁殖及释放的技术体系。
  该成果的各项技术,包括天敌的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研究、室内饲养扩繁技术、田间释放及控制效果评价等技术已经成熟,并于2008-2010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等主要枸杞种植区进行了推广应用,防治枸杞害虫25.18万亩,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150万元。累计推广面积可达41.96万亩,总经济效益达15548.99万元,年经济效益3109.80万元。示范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等地枸杞生产区通过应用该成果,由于品质、产量的提升和增加,枸杞子每公斤增值2.38元;果农每年可节约近100万元的防治费用,年新增产值16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推广应用本项成果,促进了枸杞绿色食品生产及其产业化的发展,2008年全区6万亩枸杞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枸杞认证,相关企业的枸杞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枸杞质量安全明显提高。项目的实施,在稳定和扩大枸杞种植规模的同时,由于产量的提高和品质改善,推动了枸杞生产的产业化步伐和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当地的产业化结构调整,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了枸杞在当地国民经济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枸杞作为西北地区盐荒地、造林绿化先锋树种,其适应性强,耐寒、抗旱、耐盐碱,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其它经济作物所不可替代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此外,技术实施后,可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降低因其造成的严重药害及环境污染,对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