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院级奖成果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张夫道,韩捷,窦富根,张骏,赵秉强,汪寅虎,陈谊,郭倩,国清金,张玉华,史吉平,邹敛,田吉林,凌霞芬,史春余
  • 起  止  时  间 :1996年1月—2001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在有机肥料产业化关键技术方面:
  采用半封闭槽式发酵,接种复合高温发酵剂,用自行设计的前推式螺旋切割搅拌器搅拌,烘干尾气导入发酵槽下保温,保证了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高温(65~70℃)、快速、连续发酵,发酵周期8~10天,达半腐熟程度。
  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解决了有机物料发酵过程除臭问题,综合除臭率70%以上,符合国家GBl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合成了纳米级造粒粘结剂水溶液(胶团直径20~200纳米),解决了有机发酵物料直接造粒问题,成粒率90%以上,颗粒抗压碎能力15N。
  采用无机复混肥生产设备转鼓造粒机和圆盘造粒机、纳米级造粒粘结剂水溶液CF-2和 CP-3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和胶结型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质量符合GBl5063-94标准。
  在作物秸秆作为设施基质原料关键技术方面:
  筛选了适用于稻麦秸秆栽培的姬松茸2号和3号、双孢蘑菇AP4新菌株。
  建立了稻麦秸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新工艺。利用生物能源发酵稻麦秸秆,温度、湿度、养分、CO2浓度定量化,变革了姬松茸传统栽培方式,工厂化生产。
  在作物秸秆作为猪饲料原料关键技术方面:
  筛选了白腐菌高温发酵菌株,用生物发酵代替传统的高温高压灭菌法。
  建立了白腐菌发酵秸秆工艺。
  在日粮中添加5%、10%、15%的白腐菌发酵稻草,其增重速度和料肉比与对照猪基本相同。
  在作物秸秆生产秸秆板材关键技术方面:
  研制了两套纳米级秸秆板材粘合剂水溶液体系(胶团直径60~200纳米)。
  改进了板材生产工艺,秸秆板材质量达到国家刨花板质量指标(GB/T4897-92)。
  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成果共建立了6个示范厂,1997~2001年累计生产有机复混肥86.3万吨,总产值115180万元,总利润13030万元,农民收入增加85730~127550万元。秸秆基质原料技术成果在上海高桥建立了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基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