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早熟、抗病、丰产马铃薯新品种“中薯3号”的育成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金黎平,屈冬玉,连通,卞春松,杨宏福,杨琳,庞万福,程柱,谢开云,吴绍岩,郭小丁,尹江,刘建武,纪颖彪,徐利群
- 起 止 时 间 :1983年1月—1994年5月
- 获 奖 情 况 :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针对我国马铃薯生产上存在早熟品种严重缺乏,早熟品种休眠期偏长,抗病性、抗逆性差,薯块商品性差等问题,我所于1983年开始早熟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并在当年配制了杂交组合,1992年育成了早熟优良品系“8303-6”,并于1994年5月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中薯3号”。
“中薯3号”的早熟性、对病毒病的综合抗性、薯块外观和质量性状均比以往早熟品种有所突破,是鲜薯食用的优质品种。出苗后60天可收获,比亩产可达2000公斤。熟期比早熟主栽品种克新4号和郑薯4号早10天左右,产量平均比极早熟品种东农303增产14.6%~ 28.6%。块茎休眠期较短,夏季50天左右,有利于二季作地区秋季种薯生产。植株田间表现比我国上述早熟主栽品种抗PVX、PLRV病毒病,较抗PVY,薯块抗疮痂病。比荷兰引进早熟品种费乌瑞它退化慢、植株耐瘠薄,耐干旱。块茎椭圆形,大而整齐,商品薯率在90%以上,浅黄色皮肉,芽眼少而浅,表皮光滑,淀粉含量13.5%,粗蛋白含量1.92%,还原糖含量0.3%,维生素C含量22毫克/100克鲜薯,煮食和炒食口感和风味好。
“中薯3号”适应性较强,分布范围广,还可与玉米、棉花等作物间套作。于1992年开始多点示范推广,同时进行了脱毒快繁,通过种薯生产体系,生产各级种薯,并在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甚至西南混作区推广,并且作为贵州省扶贫项目的主要推广品种。目前在全国20多个省市均有栽培。累计推广面积达28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