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氏锥虫虫株收集、保存及其生物学特征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王云飞,郑韧坚,沈杰,周勇志,钟淑梅,周金林,邱巧平,王爱华
- 起 止 时 间 :1989年—1997年
- 获 奖 情 况 :199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伊氏锥虫在我国分布广,长期繁衍,形成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虫株,其毒力、免疫原性和对药物敏感性已大不相同,造成研究和防治工作中很大困难。本项目在广泛收集不同地理、宿主和锥虫株,优化保存方法,并长期保存这些锥虫基础上,首先作动物试验揭示了12株中国伊氏锥虫毒力强弱的差异、确定了免疫原性和对国产抗锥虫药敏感性的差异。在国内率先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核酸探针、DNA酶切电泳、PCR、基因序列测定、同工酶SDS-PAGE、等电聚焦电泳等)对各虫株作了鉴定,深入揭示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还建立了PCR检测技术,其敏感性超过了国内已有的各种锥虫检测方法。本研究结果为自然科学积累了数据,也为制造疫苗提高防治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体技术水平:
1、收集并保存了最大数量锥虫株共17个,包括12个不同地理和宿主的中国伊氏锥虫和1个马媾疫锥虫株,还有2个外国伊氏锥虫株,1个刚果锥虫株和1个布氏锥虫株。建立了较好的体外保虫技术并长期保存了上述虫种和虫蛛。
2、首次对较多的中国伊氏锥虫重要虫株进行了毒力和对抗锥虫药敏感性的测定,确定了它们毒力大小差异和对国产抗锥虫药敏感性的差异,首次实验证实我国存在抗药虫株。
3、首次用免疫预防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确定了中国伊低锥虫株间的免疫原性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又让实了混合抗原性以及单一抗原免疫对用相应虫株攻击的动物有明显的保护率,可达 80%以上,而对异株攻击保护率在16%以下。
4、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系列分子生物学的鉴定虫株技术,深入揭示了各虫株DNA、同工酶、蛋白质等诸方面分子差异。从而提出了快速准确的虫株分类鉴定技术。
5、在国内首次建立了PCR检测锥虫的技术,该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和只需要极微量被检材料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