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花叶病传播途径及防治技术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张继成,薛召东,黎修惕,余方平,徐生权,向际铜,王国栋,黄征亮,段玉华
- 起 止 时 间 :1981年—1997年
- 获 奖 情 况 :199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项目是以摸清苎麻花叶病传播途径、传毒媒介及苎麻种质资源抗病性差异为基础,针对花叶病的传播途径及发生规律寻找防治对策。通过几年的研究,明确了本病不能通过种子土壤及摩擦接种等传染,可通过花叶蝉(Arboridia Sp)嫁接及无性繁殖材料传染的病毒性病害。完成了从国内、外征集的943份苎麻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掌握了其抗病差异,其中未表现症状的29份,占总份数3.08%,抗病的177份占18.77%,中度抗病的267份,占28.31%,中度感病的253份占26. 83%,感病的217份占23.02%,并筛选出圆叶青、黑皮蔸、红皮小麻等抗病良种20余份。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治虫防病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种植无病的种根、嫩梢苗比对照亩增产23.7公斤;新区推广变异小、产量高、品种优的良种进行种子繁殖,头三年发病率为0~3.5%,亩增产24.6公斤,6~9月份于传毒媒介盛发初,采用40%速灭菊脂4000倍或40%水胺硫磷乳剂1000倍或35%叶蝉散500倍药杀,虫口减退率可达98%以上,亩增纤维16.7公斤,有良好防病增产作用。所提的防治技术可在全国务麻区推广应用。在发展苎麻生产中,打破了过去混杂繁殖的旧习惯,开展了精选无病种根、种苗的防病新格局。
本项技术,于1992~1997年在我国湘、鄂、川、赣、皖等省推广面积达140余万亩,占所在地苎麻总面积的70%,累计新增纯收入15778万元,经国内、外查新检索及同行专定鉴定,本成果的综合技术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