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院级奖成果

旱地农田肥水耦合效应及机理研究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陕西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 主要完成人员:汪德水,邹邦基,吕殿青,李生秀,张岁歧,陈新平,程宪国,卢明远,戴万红,李世清,陈利军,李晓林,李秧秧,周 涌,金 轲
  • 起  止  时  间 :1991年1月—1995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从我国北方旱农特点出发,研究旱区农田不同水分条件下用肥量化指标及肥水耦合作用机理 ,提出不同类型区肥水耦合正交互的条件和调控技术,作为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的科学 依据和农业生产的指导。
研究结果发现:
(1)施肥、小麦根系生长量、酶活性与水分利用间的关系,并首次提出根系生理活性综合评价指标;施肥使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增加8.16-27.05%,使100cm土层以下土壤有效水的利用率 提高85-160%;增加土水势(0.2-0.3MPa),降低叶水势(0.3MPa),土壤、作物间水的偏摩尔自由能增量梯度增大0.234~2.268J/mol,增强了土壤水分、养分向作物体的输导能力;干 旱导致作物水分亏缺,引起各种生理过程改变,肥水协调,增强了小麦在逆境中生存的应变能力,减轻了干旱对产量的影响。
(2)肥效发挥的水分阈值。肥力中等旱地冬小麦出苗的最适土水势为-0.5~—0.05MPa,土水 势〈-1.5MPa时不能出苗;壤质土含水量在10%以上时,肥效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含水量在10%以下,P肥尚有增产作用,氮肥呈负效应;土壤含水量8-29%的范围内,有利于有机N的矿化和NO3--N的硝化,其量与水分有明显的线性关系;P的扩散系数(D)与施P量和水分的关系密切;P、K、Zn等随水分增多,扩散距离加大。研究还发现在干旱胁迫的情况下,小麦近根处6-8mm有K的富集现象,并指出根外泌是主要原因。
(3)试验证明,降雨少于常年时,P肥效>N,高于常年时,N>P。如果同时改善肥水条件, 肥水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使产量效应曲线的拐点后移,并使限制因素之间相互转化。建立的肥水直接和转换两种耦合效应模型,把水分、养分、与产量联系在一起,突破了只用养分预测产量的方法。
在扶风、临潼、渭南三县及洛阳市郊共推广587万亩,新增粮食18795万公斤,新增产值17 164.7万元;节省化肥(纯N)700.0~953.5万公斤,节支2067.79~2849.32万元;新增利税 19232.5万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