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重要细菌病防治药物创制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市畜牧总站,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华秦源(北京)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 主要完成人员:李秀波,路永强,刘义明,徐飞,陈孝杰,石波,赵炳超,马书宇,郭江鹏,任康,杨宇泽,张正海,李萌,王峥,梁景乐
- 起 止 时 间 :1997年01月—2016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成果针对我国奶牛用兽药品种少、剂型单一、国外产品垄断等现状,围绕奶牛乳房炎等主要细菌性疾病,系统开展了氟苯尼考、盐酸沃尼妙林、盐酸头孢噻呋及硫酸头孢喹肟等抗菌药物原料及制剂的研制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阐明了药物在奶牛体内代谢及残留消除规律,创制了一批奶牛专用的高效、安全、低残留、低成本的新兽药,并通过示范点辐射带动的方式,进行了新兽药的推广应用工作,为我国奶牛疾病防控和保障牛奶质量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成果首次建立了我国奶牛主要细菌性病原库及病原信息数据库,库容量已达到7万余株;阐明了引起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巴氏杆菌及支原体等,为奶牛细菌性疾病防治和药物创制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筛选出氟苯尼考、盐酸沃尼妙林、盐酸头孢噻呋及硫酸头孢喹肟等6种高活性抗菌原料药;建立了9个原料及制剂新工艺,创新了2种局部给药新剂型,成本较国外产品降低了2/3;开发了2种配套给药装置。系统开展了药物毒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靶动物安全性、残留消除试验、临床药效试验研究,阐明了药物在体内代谢动力学参数,明确了药物在牛奶中残留消除规律,为临床制定弃奶期和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创制了9个新兽药(其中5个国家二类新兽药),极大的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53%;针对奶牛乳房炎药物,从干乳期预防到泌乳期治疗,全方位系统的建立了奶牛乳房炎的防治体系,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降低7.2%,有效率达85.5%;子宫内膜炎药物,与同期对照产品比较,使用由4次降为2次,疾病有效率由58.5%提高到了81.5%;奶牛呼吸道疾病药物,有效率达82.3%;形成了9个国家兽药标准,为我国奶牛细菌性疾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为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兽药行业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
成果目前已在北京、山东、天津、河北、黑龙江等22个省区,225个奶牛养殖场(户)进行了示范推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