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田烟粉虱灾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烟草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 主要完成人员:陈德鑫,褚栋,任广伟,李现道,李茂业,李成军,王秀芳,王新伟,王晓强
- 起 止 时 间 :2004年01月—2016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8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1.揭示了Q型烟粉虱的入侵机制,为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查明了我国主产烟区烟粉虱的生物型多以Q型为主。首次发现Q型烟粉虱传入山东省,监测了Q型烟粉虱种群的扩张过程和趋势;揭示了烟粉虱成功入侵的生态机制,Q型烟粉虱成功入侵中国涉及种群遗传学基础、生态因子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其中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对Q型取代B型的驱动作用是Q型成功入侵的重要因素。针对Q型烟粉虱与其他烟粉虱隐种难以鉴别的问题,研发了快速检测技术。
2.阐明了烟田烟粉虱发生特点,解决了规律不清、虫源不明问题。阐明了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对烟叶品质的影响、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及其影响因子,揭示了烟粉虱为害烟草对后续发生的斜纹夜蛾和烟蚜的影响及其机制明;明确了山东、河南烟区保护地蔬菜是烟田烟粉虱的主要越冬场所,并成为翌年的初始虫源,烟田种植制度、烟田与蔬菜大棚的距离对烟粉虱的发生程度均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烟粉虱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3.制定了烟草品种对烟粉虱抗性的评价指标并解析了抗虫机制,为抗虫品种利用奠定了基础。首次制定了烟草品种对烟粉虱抗性鉴定方法,明确了抗性评价指标并形成了抗虫性鉴定技术规程;明确了烟草叶面茸毛密度、内在化学成分与抗虫性的相关性,并克隆了相关抗性基因;首次评价了240份烟草种质材料的抗虫性,获得10份高抗材料和10份高感材料。
4.研发了烟粉虱防控关键技术,制定了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发了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和物理防治为辅的烟粉虱防控关键技术,并制定了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形成了寄生性天敌丽蚜小蜂的田间应用技术,获得2株对烟粉虱具有高毒力的虫生真菌,评价了10种高效低毒农药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并建立了应用技术,研发了一种适用于烟田烟粉虱防控的高效施药器械--烟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