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耐渍性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湖北省油菜办,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
- 主要完成人员:张学昆,程勇,付三雄,邹锡玲,张芳,鲁明星,梁颖,李浩杰,卢碧林,陆光远,汤松,徐劲松,龙卫华,付桂萍,许本波
- 起 止 时 间 :2006年01月—2016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1亿亩,产油量占全国油料作物51%。油菜是我省的标志性农作物,连续21年总产居全国第一。为振兴油菜产业,2016年省政府提出全力建设双低油菜保护区,2017年我省被纳入国家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油菜在长江流域80%的面积与水稻轮作,水稻秋收后稻田地下水位较高,油菜生育期降水偏多,渍害发生严重,严重影响直播油菜产量(减产30-80%),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发展和冬闲田潜力挖掘利用最关键的制约瓶颈。提高油菜品种耐渍性是防治渍害最重要的措施,项目组针对油菜耐渍性改良中机理不清、方法缺失等空白,形成了如下创新成果。
1、首次探明了油菜耐渍形成机理,获得油菜强耐渍资源5份,揭示耐渍性与缺氧响应、乙醇代谢相关。
2、建立了高效的耐渍性改良育种技术体系。阐明了耐渍性受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配合力较强的遗传规律,建立了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
3、育成了三个突破性耐渍国审高产油菜新品种——“阳光2009”、“宁杂1818”、“渝油28”,品种耐渍性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增产7.2-8.5%,渍害胁迫下增产最高达106.8%。
相关成果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 7篇),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和农业行业标准1项,其中油菜耐渍分子标记专利及渍害鉴定行业标准均为首创,培养博士后3人、研究生12人。本项目在湖北、湖南等主产省累计推广应用3200万亩。其中阳光2009在湖北推广超过1800万亩,是近五年全国新审定品种中推广面积第一名的新品种。根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提供的效益计算方法,通过种植耐渍高产新品种每亩可增收133.4元,近五年共计新增效益42.8亿元,其中近3年效益为32.4亿元。受到汪洋副总理、余欣荣副部长等领导高度重视,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本成果及时满足了当前国家和我省油菜保护区对稻田油菜机械化生产发展升级转型的迫切需要,对推动了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发展、支撑国家油菜保护区建设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