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黄灌区盐碱地高效改良利用关键技术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丹路实业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宁夏农林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 主要完成人员:逄焕成,李玉义,任天志,陈阜,王婧,张建丽,林淑华,杨思存,付金民,张永宏,赵永敢,刘景辉,靳存旺,严慧峻,魏由庆
- 起 止 时 间 :2003年01月—201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7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成果针对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长期存在土壤盐分“表聚化”严重、作物产量低下甚至绝产等突出问题,以创建盐碱地“淡化肥沃”根系分布层为目标,通过10余年系统研究,全面构建了适用于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高效改良利用的技术体系,大幅度提升了盐碱地地力水平、产量和综合效益。主要创新如下:
(1)揭示了利用秸秆隔层改变毛管水盐上行下移运动的规律,创建了采用在35-40cm处埋设秸秆隔层结合地表覆盖地膜将“隔盐”和“抑盐”技术有效融合的盐碱地“上膜下秸”控抑盐关键技术,突破了长期以来盐碱地改良“躲、抑、压”的传统思路,发展和完善了盐碱地改良的理论和技术。解决了长期制约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盐分易“表聚”影响作物出苗的难题,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主推技术。
(2)针对枸杞这一特色作物,创建了适合不同盐碱程度的盐碱地“垄膜沟灌”节水控抑盐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应用该技术盐碱地0-40cm土壤盐分平均下降11.6%,水分利用率提高1.5倍;研发出利用高矿化度微咸水配以滴灌调控水盐时空分布的盐碱地枸杞微咸水滴灌技术,实现了微咸水资源化安全利用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有效结合。
(3)研制出实施盐碱地“上膜下秸”控抑盐技术的专用机具,突破“上膜下秸”关键技术实施推广的技术瓶颈;首次发现并命名了9个能耐10% NaCl胁迫的微生物新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培养发酵生产工艺,研发出具有改良盐碱土壤功效的4个微生物肥料登记产品,实现了产品产业化生产;研制出适于新垦盐荒地快速改良的营养型盐碱地改良剂。
(4)建立了向日葵、小麦、玉米、牧草等作物耐盐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特点,以创建的单项关键调控技术为主要内容,配套改良产品及其他共性改良技术,建立了可适用于盐碱地快速改良利用的技术体系,制订了地方标准11项,开发出盐碱地高效改良利用管理系统3个,为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4-2015年该成果累计推广面积951万亩,增产31.46万吨,新增经济效益23.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