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农村生物燃气产供关键技术及保障体系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德阳好韵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要完成人员:梅自力,龙恩深,伍钧,沈飞,罗涛,孔垂雪,黄如一,杨刚,郭堂平
- 起 止 时 间 :2007年1月—2015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近几十年来,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气,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的重中之重。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目前农村生物燃气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主要表现在:①散户畜禽养殖逐渐减少,民居分布呈现小型聚集化的趋势,使得传统户用沼气的发展严重受限;②生物燃气的生产原料供应的限制因素较多,“收-储-运”问题突出;③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对高品质能源和人居环境改善的要求激增;④西南地区养殖规模和农业生产结构都相对较小,适于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的“纽带”模式成熟度不高。
自2007年以来,项目组结合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地理气候特征、小型规模化的畜禽养殖规模和农业生产结构、小聚集型的民居分布,以促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种养高效结合和人居环境改善为目的,开展了适于西南地区农村生物燃气产供产业发展的小型规模化发展模式和技术保障体系研究。主要就产业链条中的原料供给体系技术开发、高效反应器设计、厌氧消化内外环境调控与强化、沼渣(液)安全还田、集中供气保障体系等关键技术,以及可行的运营保障模式展开了重点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①设计和优化了适宜西南地区生物燃气集中供给厌氧消化反应器体系;②开发了基于多能互补的低成本、高效伴热的增保温技术;③研发了小型规模化沼气工程系列产品的撬装化生产技术;④协同原料供给、燃气输配、沼液农用、人居改善的配套技术;⑤耦合了生物燃气集中供给工艺与模式;⑥建设了以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地区、种养发展水平相对平衡的地区和种植业相对集中的地区为代表的核心示范区;⑦提出了业主自主管理/市场委托管理/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管理的生物燃气集中供给长效运行模式。
通过技术集成先后在西南各省市进行应用示范推广,项目点几乎覆盖了具有西南地域特点的所有地区,为广大农村提供了长期、高效、稳定的生物燃气供给。此外,通过技术辐射和国际交流,在朝鲜、坦桑尼亚等国适宜地区也建立了示范点,为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生物燃气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