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麻纤维膜产品及其应用技术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王朝云,易永健,吕江南,周晚来,彭铁玖,董国忠,汪红武,赵锋,汪洪鹰,李懋,金关荣,谭志坚,杨媛茹
  • 起  止  时  间 :2013年01月—2016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7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成果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增产措施,2014年,我国的地膜覆盖面积达到了1814万公顷,地膜年使用量144.1万吨,大量残留于田间的地膜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地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4.5亿亩以上,水稻机械插秧是发展方向,育秧是其中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的机插育秧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根系盘结差、难起秧、易散秧、秧苗损耗多、漏插率高。改进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培育根系盘结好的高素质秧苗,是推广机械插秧的关键。

  2001年以来,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成果转化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开展了环保型麻地膜研制和配套应用技术研究,期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2004年,农业部组织相关专家对“环保型麻地膜的研制”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2005年科技部将“环保型麻地膜的生产示范”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麻地膜及其制备装置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中 “一种麻地膜的制造工艺及其制备的麻地膜” 2010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环保型麻地膜”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环保型麻地膜及其制造技术”获2010年湖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环保型麻地膜的研究与应用”2011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2007 年起,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农业部行业专项等项目支持下,结合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任务,在麻地膜基础上,针对水稻机插育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产品配方和制造工艺改进,研制出麻育秧膜,探索出麻育秧膜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并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中,“育苗基布及其制造方法”2015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麻育秧膜”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麻育秧膜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在湖南、黑龙江、湖北、浙江等省大面积示范和推广,效益显著。2014 年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麻育秧膜研制及其在水稻机插育秧中的应用”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以刘旭院士、罗锡文院士领衔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为国内外本领域独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将有效带动麻类产业的发展。2015年该成果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

  本成果的主要技术创新在于:1、利用麻等植物纤维,研制出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麻纤维膜产品,包括环保型麻地膜和麻育秧膜。其中,麻地膜用于作物覆盖栽培,可完全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具有保温保墒、改良土壤和提高产量的功效;麻育秧膜用于水稻机插育秧具有促进盘根、均匀传导水肥、透气增氧等作用,提高机插效率和产量,节本增收显著。2、研究出了不同麻纤维膜产品的配方和生产工艺。研究出麻纤维膜环保粘合固结技术和生产工艺等,实现了稳定高效的麻地膜和麻育秧膜规模化生产;3、探索出了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麻育秧膜水稻机插育秧技术。该技术在国内多省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05年以来,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全国多地进行示范应用和推广。2009年在国家发改委产业项目支持下,建成了国内首条年产万吨环保型麻地膜生产线。2007至2015年,全国累计推广30万亩,农民增产收益达11275万元。

  2011 年起,麻育秧膜产品在多地开展水稻机插育秧试验示范,2014 年,麻育秧膜技术以专利实施许可费1400 万元转让给企业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销售,近二年新增销售额26200万元,新增利润4670万元。据在全国多地调查,实施麻育秧膜水稻机插育秧增加投入成本10元/亩左右,但带来了25-50kg/亩的稻谷增产量,加上省工、节约秧盘、减少漏插以及提高机插效率等综合效益,纯收益达到了100-160 元/亩,经济效益显著。2013年至2016年,全国累计应用面积3494.6万亩,农民累计增收37.1亿元。

  自麻纤维膜产品及其配套应用技术推广应用以来,农民、生产厂家以及完成单位获得的累计经济效益达到了38.8亿元。

  

TOP